中央政治局專門會議傳遞出啥信號?
  按照中央關於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首先在中央政治局開展的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於6月22日至25日召開專門會議,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切實加強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教育﹔回顧總結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情況﹔聯系思想實際和所分管地方部門單位的工作實際,分析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方面存在的問題,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研究提出加強作風建設的措施及有關制度規定。
  從這次中央政治局專門會議的主要內容來看,我們不難發現,作風建設仍是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風問題是腐敗的溫床,抓改進作風,必須從中央政治局抓起。總書記的講話擲地有聲,體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下大力氣改進作風建設的堅強決心。
  去年底,中央出台了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在這方面,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值得各級領導干部好好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貧困縣考察,晚餐是四菜一湯,並且特別交代不上酒水﹔李克強總理赴潯陽調研,不封路、不清場、不管制,並且是入住賓館的普通客房。這些務實親民低調的工作作風,給老百姓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也獲得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評。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言一行皆示范。古語有雲:“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作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都能夠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帶頭踐行八項規定,那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又有何理由不去遵守和執行呢?作風關乎黨風、關乎人心向背,一個執政黨也好,一個小的機關也罷,隻有作風過硬,才能贏得民心,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這次,中央政治局召開專門會議,時機選的很准。時下,八項規定已經出台了半年多,而我們馬上又要進行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因而,這次會議既是對八項規定貫徹落實情況的一次回顧總結,又開啟了作風建設的新征程。全體黨員干部要以這次會議的召開為契機,認真對照自身,找差距、查不足,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徹底說“再見”,認真研究學習加強作風建設的新規定,堅定不移地加以落實,讓黨群干群關系更密切、更和諧,讓作風建設的理念更深入人心。

華風:不要把中國問題都歸因於制度
辛鳴: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
黨報談反腐:走出治標與治本“反腐困境”
辛向陽:實現中國夢要破四道“中國難題”
人社部:建立適合國情的養老金投資運營模式
  人社部基金監督司司長陳良24日在“拉美養老金改革對中國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體制改革的啟示”國際研討會上表示,我國制定養老金投資運營辦法需要有關方面統籌研究,形成統一的制度安排。養老金投資運營首先要有制度保障,需要加強金融市場等配套建設,並從制度上明確政府應承擔的職責。我國應該根據養老金制度設立的要求,建立適合國情的投資運營模式。業內人士分析,養老金投資運營整體辦法有望近期出台。
  陳良認為,養老金投資運營的首要原則是安全,即在任何情況下都做到本金不損失﹔其次是專家理財,確保收益﹔再次是規范運營行為,防范道德風險﹔還需要進行有效監管,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
  他強調,為了保証社保基金投資運營的順利實施,需要加強宣傳教育,取得社會公眾的理解和支持。“目前有的人存在誤解,認為養老金入市就是全面進入股市。我相信,如果政府把准備制定和實行的方案交給公眾去了解和參與,疑慮和誤解就會消除。”
  他表示,當前養老金投資運營存在的問題包括:
  第一,投資運營政策不配套。“到目前為止,國家還沒有出台養老金投資運營的整體辦法,目前還是執行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投資運營政策,即養老金用於銀行存款、購買國債。在物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實際收益率遠低於CPI的漲幅,資金面臨貶值縮水的風險。”
  第二,某些地方出現投資沖動。此前的地方養老金管理體制比較嚴格,主要原因一是某些地方政府自行投資曾出現問題,二是以前的基金積累較少,保值增值壓力不大。“現在地方養老金積累越來越多,很多地方政府覺得資金應該更多地支持地方建設,出現了新的投資沖動。”
  第三,對於養老金投資運營,現在社會存在不同意見。“與拉美國家不同,目前我國有很多反對的聲音,有的人簡單地認為養老金投資運營就是進入股市,擔心會血本無歸,從而影響老年人的生活。”當然,也有觀點認為應加快養老金投資運營,當前的物價上漲、基金貶值是最大的風險。

人社部擬擱置延遲退休計劃
盤活貨幣信貸存量三問之一:“錢”在哪?
盤活貨幣信貸存量三問之二:如何“盤活”存量?
盤活貨幣信貸存量三問之三:錢該流向哪兒?
竹立家:事業單位編制改革必須提上議事日程
  近日,延安城管打人事件引起公眾和公共輿論的廣泛關注,相關部門給出的解釋是打人者是“編外人員”,試圖回避責任。由於類似的執法機構編外人員打人事件近幾年接連發生,於是,公共機構的編制問題以及“編制內”與“編制外”人員的區分,就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
  改革開放初期,隨著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轉型,政府對社會的管理方式和內容也必然發生轉變,政府自身的轉型也勢在必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管理內容復雜程度的增加,原有的編制和人員已經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於是許多公共機構因工作的需要,開始雇佣“臨時工”以滿足機構任務和目標的需求。
  隨著公共機構“精簡機構、裁減人員”的進行,“臨時工”現象大量減少,由於種種原因存留的少量“臨時工”,在“三定方案”核定單位的編制和人員以后,正式名稱被稱為“編制外人員”。與編制內人員相比,編制外人員的最大特點是薪資不是納入國家財政預算,由各個用人單位自己解決。
  一般來說,在當代文明世界,公共機構分為三類:一是廣義上的政府機構,主要負責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政策執行監督。在我國,這些部門的工作人員被稱為“公務員”,其人員錄用是剛性的,即“凡進必考”,因此,這些部門的編外人員相對很少。二是我們稱為的“事業單位”,主要承擔政策執行或公共服務職能,管理和服務任務非常龐雜,因此人員的雇佣數量也非常龐大,我們所講的編外人員,也主要聚集在這一塊。三是公共企業或國有企業,主要承擔政府必須提供的基礎性公共服務,除管理層外,人員雇佣相對寬鬆。
  因此,在事業單位“三定方案”的框定下,一些事業單位為了實現機構的任務和目標,在過去十年逐步地“單位雇佣”而不是“國家雇佣”了大量的編外人員,有些事業單位甚至雇佣編外人員的數量大大超過了編內人員,造成事業單位從人員選拔標准、崗位人員管理、薪酬管理、權責界定等方面的混亂現象,特別是一些具有執法權的單位,一旦把公共權力賦予一些未經嚴格選拔和訓練的素質不高的編外人員,讓其代表政府執法,勢必會給政府公信力造成不良影響。而在一些事業單位,一些編外人員干著和編內人員一樣的專業工作,僅僅因為身份的不同,薪酬待遇等方面就有很大的差距,造成單位內部人員關系微妙,管理難度加大。

梳理5年審計報告:凸顯中央單位“十頑疾”
看黨群關系,不能忽視干群心理
董振華: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制勝法寶
鄒東濤:簡政放權 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
重溫鄧小平的改革觀: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先后經歷了三個關鍵節點。第一個關鍵節點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們黨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拉啟了改革開放的大幕。第二個關鍵節點是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中國社會自此正式進入現代經濟的發展軌道。而當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又逐步推進到一個新的瓶頸期和關鍵節點。我們現在正處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時期,處在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關鍵時期,處於政治體制改革深化的關鍵時期,處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關鍵時期,處於構建現代階層結構的關鍵時期。從現代化的角度來說,就是從經濟現代化開始轉向有重點的全面現代化,由物的現代化轉向人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報告簡潔而准確地稱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越是在這樣的決定性階段與關鍵節點,問題往往積壓得越多、越嚴重。如果能夠有效破除各種障礙,渡過這個節點,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就會推進到一個新的更高的層次與水平。如果過不了這個節點,中國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最后成功。在這樣一個新的瓶頸期,在這樣一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改革態度上的堅定、思路上的清醒、舉措上的有力是極為必要的。也正由於此,今天重溫鄧小平關於改革的深刻思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對於中國改革有著深刻的分析與精辟的認識,其改革觀對於改革具有根本而長久的指導意義。
  中國改革的推進必須以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本質為前提  
  在理論上對於社會主義本質問題搞不清楚,或者從本本出發,或者從主觀設想出發,對於事物提前定性:這是社會主義的,那是資本主義的,條條框框太多——按照鄧小平的思路,這樣根本沒有正確理解社會主義的本質。基於歷史的經驗教訓,鄧小平打破了將純粹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制度結構視為社會主義本質的傳統認識,指出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應該具有的功能。所謂“貓論”實際上就是這種功能性本質觀的形象說法。

最難就業季我們的教育該反思什麼
高考公平的理想與現實,你怎麼看?
人民日報駁"向上通道封死"論:不信奮斗信什麼
媒體報“潛規則”充斥高校基建工程各環節






我要發表留言(現有留言: 條)
  • 匿名發表  署名:
  • 驗証碼:

  •    
  • 留言須知
  • 編輯:朱書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