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知识层出不穷,迫切要求我们每个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努力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问题。[详细]

秋石:用梦想、机会和奋斗创造美好
  梦想,一个令人神往、惹人遐思的字眼!梦想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们的理想蒙上一层诗意的光辉。梦想,如同璀璨的星光照耀在我们的前面,使我们的生活有盼头,有奔头,有目标,有意义;梦想,使我们忘记生活的苦涩,劳作的艰辛,牺牲的痛苦;梦想,使我们奋力前行,勇于担当。没有梦想的人生是暗淡的,没有梦想的民族是悲哀的,没有梦想的社会是沉闷的,缺少梦想的时代是乏味的。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不乏美丽的梦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很早就把梦想播种在这方土地上,把汗水挥洒在这方土地上,把热血浇灌在这方土地上。羿射九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瑰丽的神话正是中华民族追求梦想、向往光明和进步的生动写照。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落伍了,从此一个伟大的中国梦在深深的冻土层中着床萌发,这就是追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才使得我们民族在积贫积弱、遍体鳞伤中没有沉沦,才激励着几代中国人上下求索,开拓进取,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才使得中国冲破暗夜,走进曙色,洗刷耻辱,走向复兴,才走出一条通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才有了波澜壮阔、慷慨悲歌的中国近代史,才有了南湖红船载来的第一缕晨光,才有了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才有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春天的故事。可以说,梦想就是民族复兴之光。如果没有梦想,我们的民族就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苦海,中华文明就不可能重新放射万丈光华。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这样一个大时代,中国梦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虚幻的、虚无缥缈的,而是感同身受、具体而微的。实现中国梦,对中国的每一个老百姓来说,意味着扬眉吐气,不再受奴役和欺凌,不再蒙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找回作为中国人、作为这片土地主人的尊严;意味着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过上富足而体面的生活;意味着创造人生精彩、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空间;意味着放飞和实现自身梦想的大环境、大背景。正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汇成了伟大的中国梦,汇成了变革中国、改造中国、富强中国的磅礴力量。
  当今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农民盼望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市民期望拥有宽敞舒适的房子,莘莘学子渴望求学改变命运,所有劳动者都希望通过诚实劳动把日子过得更红火……他们要圆的,是安居梦、健康梦、求学梦、创业梦、成功梦。这些梦想也许并不宏大,但都使我们感动,都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都是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离开个人的梦想,离开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期盼,抽象地谈论中国梦没有意义,那样会使中国梦空洞化、空壳化,失去应有的感召力。我们要向习近平主席所要求的那样,把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员干部要做学习贯彻党章的模范
姜明安:规范党内法规是法治中国需要
辛鸣:中国梦 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干部人事制度需要更多“微改革”
国务院布局"年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亟待突破
  在日前国务院出台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行政体制改革位居各项改革首位,此项改革将以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城镇化作为本届政府改革主打内容,其方向得到进一步明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则再度被提,亟待有所突破。
  随着5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的一纸意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导的改革整体布局正式启幕。
  据这份《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今年的年度改革中,国务院将在七个领域着力推进,其中“行政体制改革”被排为首阵,打破过去四年一直以经济领域改革居首的模式。与以往类似文件不同的是,“总体要求”中未出现“稳增长、控物价”之类字眼。
  类似细节被敏感的观察者们注意到,将其解读为决策者的改革思路正在起变化。新加坡《联合早报》在当日报道中,认为“总体要求”中未提“稳增长、控物价”,反映出“新一任决策者将对经济降速有相对更高的容忍度”。
  “国务院年度改革战略一定要与十八大布局紧密结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今年的改革重点,均契合并回应了社会争议焦点。此外,与以往相比较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明确了年内将启动或要完成的具体工作内容。
  今年《意见》的指导思想中,关键词体现为经济转型、民生改善、社会公正,并提出要“使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总体要求中,首次提到要处理好增量改革与存量优化的关系。
  回顾过去三年的同期《意见》,每一年的改革重点均与当年的大背景密切相关,改革布局亦随之起伏变化。
  2010年作为重要过渡年,微观经济层面的压力受到关注,同年的《意见》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改革首要之举。次年改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并且未提及行政体制改革,转而代之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2012年,行政体制改革再提,排在年度改革第九项,首推的则是基本经济制度。
  相较而言,虽然去年的改革同样强调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但在迟福林看来,今年的整体改革思路在这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今年改革比较大的特点,在于把政府与市场关系真正作为重点。”他认为,这是2013年全国“两会”确定该战略指导思想后,体现在年度改革战略中的重要布局变化。《意见》中的各项改革,无一不围绕这一主线在谋篇布局。
  回溯今年以来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简政放权一直引人注目。“本届政府组建后,就紧紧抓住政府放权,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迟福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也是正确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前提。
  根据《意见》,今年中国政府所要推进的行政体制改革,除了完成新组建部门“三定”规定,制定和相关部门“三定”规定修订工作以外,将继续简政放权,下决心减少审批事项。

刘世锦: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市场观察:北京房价为何越调越涨?
郑新立: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
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中央巡视组被热议的民意冀望
  近段时间,中央巡视组格外受到瞩目,热议中央巡视组的背后洋溢着民意的深沉期待,即希望中央巡视组在推动反腐上卓有建树,发现更多的“老虎”,敢于碰硬,就应敢于揪出“老虎”。
  苍蝇、臭虫要打,老虎更应打。对于中央巡视组来说,当好党中央的“千里眼”,找出“老虎和苍蝇”,是不容推卸的职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规定,中央巡视组主要负责对省部级官员进行巡视。据悉,新一轮巡视工作主要集中在四个重点,“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发现领导干部是否存在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等违纪违法问题”,“着力发现是否存在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等等。在这些重点上发力与突破,势必助推反腐进程。
  成立巡视组,敢于碰硬,彰显了中央反腐的决心和行动。而从中央巡视组目前的动作看,同样值得期待。目前,10个中央巡视组已经各就各位,均已对外公开了巡视组的相关信息,包括巡视组组长、副组长名单及通信地址、值班电话、手机等。这是倾听民意的真诚姿态,也是公开接受监督的自信体现,更能够“密切联系群众,拓宽发现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公开联系方式,并不是简单的守株待兔,止于接受公众举报。巡视组除了大范围接访,更要走访,听街谈巷议,找个人谈话,据原中央第二巡视组组长祁培文透露,“个别谈话”是巡视组最重要、最基本的工作方式。个别谈话,好处多多,由于谈话人少,更容易推心置腹,被谈话对象也愿意讲出心里话,比如“涉及对某位领导同志的具体评价”。
  别小看了“个别谈话”,谈话是技巧,听出弦外音是本事,对于巡视组来说,通过“个别谈话”能够发现一些反腐线索。祁培文回忆,当年,时任天津市检察院检察长李宝金跟巡视组说“来天津你们想办什么事就找我,市长办不了的事,我都可以办”。一个市检察长居然比市长还有“能耐”?据内部人透露,原来李宝金的“能耐”在于,“你不给他办,他就办你。即利用查案的职权,抓你的小辫子。”后来,经过调查,李宝金为数家企业牟取利益、挪用巨额公款等案情浮出水面。
  不知道中央巡视组此次巡查,能够从谈话中发现多少“李宝金”?也不知从街谈巷议中找到多少反腐线索,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央巡视组绝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动真格,来实的,比如,中纪委书记王岐山要求中央巡视工作要关口前移,“下沉一级”了解干部情况,抽查领导干部报告的个人有关事项。此举颇受关注,不仅提高了反腐的精准度,更把力气用在了刀刃上。当然,中央巡视组本身并不是反腐机构,但“发现和反映违法违纪线索”,是反腐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只要中央巡视组不辱使命,“李宝金”们的日子必然越来越难过,贪官就很难潜伏。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反腐应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更需不断健全制度,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真正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从而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竹立家:建立一个廉价廉洁政府
中央机关遴选公务员对任职经历有新要求
姚桓:在基层,需妥善处理利益关系
燕继荣:行政审批改革政府应做好"加减法"
高考改革不能脱离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向我们走来,今年直接参加高考的考生有900万人左右。因为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许多中学的办学成效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事关教育公平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所以高考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
  高考是高竞争、高利害、高风险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小考场连着大社会,一到高考时节,社会各界为高考服务、让路,高考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大事,连上海合作组织开会时间都可以因为高考推迟一小时。为保证高考顺利进行,工地可以停工,交通可以管制,有的城市有志愿服务的爱心出租车,有的地方电视台不停地做关于高考的现场直播……这些不免让人感叹,中国真是一个考试社会。
  英国学者罗伯特·蒙哥马利在《考试的新探索》一书中指出:英国是一个热衷于考试的国家,考试的影响在英国是如此深远,以至于只有历史学家的探索才有助于弄清楚这个复杂的问题,“考试已经这样稳固地站定了脚跟,要废除它似乎比取消篝火节和圣诞节更无可能”。
  其实在中国,考试的地位和影响比英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自古以来,考试在中国读书人的社会生活中便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的科举如此,现代的高考也如此。高考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活动和民生议题。高考不仅是一种考试,它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社会,与千百万民众利害相关,因为高考实际上关系到每个人的职业选择和未来生活的方式。
  对中国人来说,高考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热点话题。每到高考和录取季节,更是成为焦点话题,所有媒体都聚焦于高考。只要有一个考场、一个考生出现状况,特别是发生意外情况,立即会成为新闻。因此,考生和家长、教师全神贯注,高考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则戒慎恐惧,如履薄冰。
  在当代中国,考试与人们如影随形。一个人从小到大,不知道要经过大大小小多少次考试,有的人几乎可以说是活到老、考到老,所以在中国有“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考”的说法。有考试,说明有机会,而且往往是发展和上升的机会。无论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反正有的考试是你必经的关口,而高考往往是人们经历的各种考试中最重要的一次。
  尽管高考有其局限和弊端,但它是一个适应中国国情的国家教育考试。高考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和备考压力,给中学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但因为高考具有目前各个领域中相对最为公平的竞争机制,它同时又是社会矛盾的“减压器”和社会风气的“净化机”,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高考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传和现实社会环境的产物,现行高考制度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招生考试制度;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招生考试方式。高考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社会现实,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深厚土壤。只有如此,我们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才不会脱离实际,才具有可行性。

海外带薪实习:“洋经历”还是“洋苦力”?
铁凝:拍卖钱钟书杨绛书信有悖文化良知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屈原四人谈
刘少奇: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






我要发表留言(现有留言: 条)
  • 匿名发表  署名:
  • 验证码:

  •    
  • 留言须知
  • 编辑:朱书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