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董振華: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制勝法寶
2013年06月25日08:27   來源:遼寧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充分說明,堅持群眾路線,加強黨的群眾工作,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証,是我們黨贏得主動贏得未來的制勝法寶。

  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集中體現

  歷史唯物主義第一次科學地闡明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認為人類社會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歸根到底都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群眾是歷史的主人。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唯物史觀在我們黨的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運用,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集中體現。

  群眾路線主張“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致力於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早在1844年,馬克思、恩格斯在《神聖家族》中就深刻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庄嚴宣布:“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把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原理運用於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闡明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乃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事業的實質,說明無產階級革命既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革命,又是由最廣大人民群眾實現的革命。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誕生和運用,開創了人類社會發展學說的新境界,成為無產階級解放自己的思想支撐。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人民,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這就是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立場。

  群眾路線主張“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毛澤東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具體闡述黨的群眾路線內涵時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即表明,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無往而不勝的法寶,也是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法寶。

  群眾路線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寶

  群眾路線是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歷史一再証明,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取得革命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巨大成就的法寶。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形成和確立了黨的群眾路線,培育了黨群之間魚水相依的親密關系。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進程中,在多數時期面臨的都是敵強我弱的形勢,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勢力異常強大。毛澤東指出,“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隻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隻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我們黨正是一切依靠人民,才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功。毛澤東指出:“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在革命政府的周圍團結起千百萬群眾來,發展我們的革命戰爭,我們就能消滅一切反革命,我們就能奪取全中國。 ”歷史事實充分証明,人民群眾是我們黨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黨反復強調: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確的認識隻能來源於群眾的實踐,正確的決策隻有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才能實現。鄧小平同志以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想問題、做決策的主要依據。在改革開放中,我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經濟特區,實施沿海開放戰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等,都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結果。江澤民同志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把“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的一條根本原則。胡錦濤同志強調,必須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順應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庄嚴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更加彰顯其為民宗旨和責任擔當。正是因為我們黨幾十年來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的沃土之中,保持了良好的黨群關系,保持了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性質,黨才能歷經磨難而不衰,始終站在時代前列,黨的事業才能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更大的勝利。

  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我們隻有堅持群眾路線,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從人民群眾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持實干富民、實干興邦,敢於開拓,勇於擔當,多干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好事實事﹔堅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下決心改進文風會風,著力整治慵懶散奢等不良風氣,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才能夠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黨的執政使命,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群眾路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人民是歷史的主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億萬人民的共同願望。我們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要靠始終不渝、毫不動搖地貫徹群眾路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個前無古人的事業,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務無比艱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人民的事業,沒有億萬人民的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最終受益者是人民群眾,建設者也是人民群眾,我們隻有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才能把廣大人民群眾最廣泛地團結起來,把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把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我們隻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堅持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才能始終保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黨隻有密切聯系群眾,最充分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的協調健康發展,加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通過改革開放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要靠始終不渝、毫不動搖地貫徹群眾路線。 30多年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得到了社會各階層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和廣泛參與。實踐反復証明,改革是群眾的事業,必須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凝聚發展動力。“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改革中必須始終堅持的工作路線。這些年來,正是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才使改革得以順利推進。我們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在長期發展中克服各種困難,戰勝各種敵人,就是因為忠實地遵循了這一要求。在未來的改革中仍然要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善於在工作中使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得以施展,從而真正發揮黨對於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帶領人民群眾爭取和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有效應對國際風險,抓住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要靠始終不渝、毫不動搖地貫徹群眾路線。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進程中,我們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體現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價值追求,因而能夠最大限度地團結和凝聚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社會群體的智慧和力量,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正向全球擴散,我國改革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隻有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黨群關系,才能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確保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責編:朱書緣、趙晶)

相關專題
· 專家輔導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