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辛鳴: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

2013年06月26日09: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有一個話語在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這就是中國夢。沒有華麗的辭藻,一個質朴的話語卻能引發社會廣泛共鳴、贏得人民熱情呼應,原因何在?就在於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

  中國夢反映人民的期盼

  中國夢首先體現為民族夢、國家夢,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這個民族夢、國家夢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習近平同志指出,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社會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19世紀之前的中國是世界上最繁榮富裕的國家之一。但是,如果國家不強大、民族不興盛,創造的財富再多也保不住。自1842年英國通過《南京條約》開了向中國勒索賠款的先例,其后《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中的賠款數額節節攀升。截至1901年,中國8次對外賠款達19.53億銀元,相當於清政府當年全國財政總收入的16倍。圓明園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瑰寶,並沒有因此而避免悲慘的命運,英法侵略軍在把其中的藝術珍品搶劫一空后,為了掩蓋罪行,縱火連燒3天3夜,使之化為一片廢墟。

  中國是中國人的家園,但國家不強大、民族不興盛,中國人即使在自己的國土上也只是二等公民。1868年,上海外灘的英租界建立了第一座公園,可公園門口卻豎立起“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不管后來有些人怎麼有意淡化甚至否認那塊牌子的存在,但中國人曾經不能在自己的國土上自由出入卻是抹殺不了的事實。在日本侵華戰爭中,中國人更是連基本的生命安全都無法保障,僅僅8年間就傷亡3500萬人之多。所有這些不能忘卻的記憶背后,是國家的軟弱、民族的衰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國家和民族被隨意欺侮的時候,作為個體的中國人又能有什麼夢想?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經濟到政治、從文化到社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空前提升。在2009年G20倫敦金融峰會新聞中心僅僅懸挂著3隻時鐘,分別顯示華盛頓、倫敦和北京三地的時間,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機構與人士開始按“北京時間”對表。具體到普通百姓來說,到海外旅游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中國制造”的產品和中華文化的影響隨處可見,商場飯店大都有會漢語的服務員,因為世界需要與中國溝通。甚至連世界上批評中國的聲音多起來的現象背后,也是中國強大的反映。一個外國媒體從業者說,中國變得越強大,人們對它的期望就越高。當有問題出現時,就會更多地責備它,但也隻能責備責備。畢竟已經不能對中國頤指氣使了,畢竟中國人含悲忍辱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為中國夢奮斗,就是為自己的夢奮斗。中國夢實現之時,也就是中國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嚴之日。

  中國夢為了人民的幸福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建立人民幸福安康的大同社會,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取向之一。中國夢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這一精神內核,把人民幸福作為根本目標,體現了民族夢、國家夢與人民夢的有機統一。沒有民族夢、國家夢,實現不了人民的夢﹔民族夢、國家夢最終要落腳到人民的夢上,著眼點正是為了人民的幸福。

  中國夢是民生夢,即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當我們通過政策安排、利益調整、措施完善、改革深化,把教育、醫療、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等事關民生的工作都做好、做到位,真正做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人民群眾能不感到生活幸福嗎?

  中國夢是尊嚴夢,即讓人民群眾過上更體面、有尊嚴的生活。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的需求日益增長。中國夢中“全面小康”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目標,根本指向就是讓人民群眾不僅過上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而且過上更體面、有尊嚴的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必須把公平正義、共同富裕、民主充分、法治昌明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等貫穿始終,使人民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

  中國夢是成功夢,即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有成功和出彩的機會。個人的成功離不開民族與國家的成功,國家與民族的成功也離不開每一個中國人的成功。因此,習近平同志強調,“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無論國家與民族的成功還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成功,都需要堅持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取向,這就是中國精神﹔都需要依靠中華民族共同奮斗,這就是中國力量﹔都需要走來自人民、為了人民、屬於人民的道路,這就是中國道路。

  中國夢依靠人民來實現

  “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中國夢既然是人民的夢,當然要由人民自己來實現。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無論政策設計還是制度安排都應體現人民意願、符合人民需要,無論作決策還是干工作都應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實現中國夢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背景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發展中國家的基礎上實現現代化,在13億乃至更多人口的國度中實現共同富裕,在為西方主導的世界格局中實現東方大國的和平發展,因而是全新的事業、全新的探索、全新的實踐。圓新夢,走新路,離不開改革創新,而人民群眾是改革創新的主體。毛澤東同志曾指出,“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開創了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在邁向未來的征程上也一定能開新風、出新策、創新業,實現美好夢想。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依靠人民,還要凝聚人民。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價值取向日益多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階層和群體也都有自己的夢想,這些夢想在“大同”之下存在“小異”。這種“不同”與“多樣”固然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但歷史告訴我們:一盤散沙成就不了偉業,各行其是實現不了願景。更何況“人民”本就是一個集體的概念,人民也隻有團結起來才可能實現共同的夢想。因此,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我們應在不同中尋找和呵護共同、在共同中尊重和保護差異,把“你”、“我”、“他”整合為“大家”,把13億人的力量匯集於一處。13億中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有什麼樣的困難不能戰勝、什麼樣的夢想不能實現?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在為已經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但人均排名在世界80多位以后,多種資源人均擁有量處於世界中下水平。實現中國夢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繼續發揚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美德,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我們不可能坐享其成,也不能小富即安,更不能未富先驕。夢想、機會是與奮斗緊緊連在一起的。我們隻有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才能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為中央黨校教授)  

(責編:朱書緣、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