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毕吉耀: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详细
近日,国际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引发各方关注。从我国来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唱衰中国的舆论也甚嚣尘上。全面客观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对增强发展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发达经济体虽然整体形势有所好转,但仍普遍面临“高失业、高赤字、高债务”的“三高”问题,经济复苏乏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趋缓,一些新兴大国甚至出现负增长。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3.4%。基于这一基数,7%的年均经济增速将带来巨大的GDP增量,对全球经济的带动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推进,新的动力加快形成>>详细
从主要指标看,我国经济运行仍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增长已连续两个季度运行在7%,企稳的态势比较明显。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多个月在1.2%—1.5%的区间波动,基本上很平稳。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8%,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如果不仅仅以速度看形势,我们会欣喜地看到,当前我国结构调整继续推进,新的动力加快形成,农业形势持续向好,发展活力有所增强。“上半年,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下降至39.8%,为1991年以来首次低于40%,拉动GDP增长2.8%,比去年下降0.6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56.8%,比去年上升7.8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比去年回升0.4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稻葵:中国经济需“针灸式”刺激 >>详细
中国应当承认当前经济出现的困难,承认进行艰苦政策调整的必要,中国经济总体来说正在重组,不宜打乱这一正常状况,而是应采用‘针灸疗法’,在关键穴位进行调整刺激。鼓励经济参与者共同努力,才有望渡过这一难关。首先,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成本须大幅度下降,并发行一些长期的、有政府担保的债券来支撑基础产业投资和长期基础设施投资;其次,已规划的投资须尽快按时落实,地方政府则及时给予激励;再次,已宣布的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公布细节,尽快推出试点方案,让投资者和社会经济参与者看到改革落地的亮点。与此同时,应对中国经济“闯关”成功抱有信心,中国在解决经济问题方面有办法、有武器,有弹药。虽然近两年碰到一些艰巨的调整任务,但前景仍然看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李佐军:经济新常态下更要增强“绿色定力” >>详细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经济下行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环境保护确实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影响经济下行的主要因素。从短期看,影响经济下行的主要因素包括投资对GDP增速的贡献率下降、消费占GDP比重下降、出口降低等;从长期看,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开始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治理任务艰巨、改革进入深水区难度加大等,都是影响我国经济下行的因素。资源环境只是影响经济下行的因素之一,并不构成主要因素。当前经济下行主要还是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偏冷趋紧、企业检修、工业品价格下降等市场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剥离的“两张皮”,但在当前绿色发展的世界潮流下,将经济与环保相结合的趋势势不可挡。
媒体:中国经济具备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动力>>>>详细
自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持续下行态势,近期股市出现较大跌幅,人民币也呈现贬值态势,面对这些情况,国内外舆论界又有人开始唱衰中国经济。其实,中国经济固然出现与昔日高速增长反差明显的下行态势,股市与汇市也出现一些新情况,但是看经济,既要看现实的表现,也要看发展的基础和趋势。中国经济的基础条件和基本面依然处于良好状态,具备在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动力。中国经济正经历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与各国建立了密切联系,形成了中国经济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也需要中国的格局。
媒体:改革有红利 增长添动力 中国经济仍值得世界期待>>>>详细
近期,国内资本市场波动较大,印尼、马来西亚、美国、欧洲等地的金融市场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共振”。于是,有质疑者便声称,中国已从向世界输出商品变为“出口”经济危机。专家指出,中国资本市场影响力增强是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扮演重要角色的真实写照,“波动外溢”更多是由于国际套利资本的流动,而非中国经济本身。未来,在积极的宏观政策与改革红利的催化下,中国经济将会涌现出更多新增长点,并创造出大量值得期待的商机。
应当看到,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但并未出现也不可能出现断崖式滑落。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们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制度优势明显,只要把握好,出不了大问题。
【本期编辑:万鹏 宋珮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