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深化土地改革可为中国城市化提供制度保障>>详细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释放城市化潜力的关键。目前中国要解决城市化中的一些难题,都涉及到土地制度的改革。把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草地以及房产的物权变成财产性的收入,可以帮助中国避免走进“中等收入陷阱”。
“农民工的市民化,需要出让原有土地的物权来获得资金的支持。”郑新立表示,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土地私有化,使郊区的农民迅速获得了土地增值的收益,拉近了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相反,在墨西哥、巴西、印度等国,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城市居民,没有土地升值收益来为城市化作资金支持,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
刘守英:土地制度改革须制订时间表>>详细
土地制度改革决定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败,也是能否利用好下一轮发展机遇期、促进国力再上一个台阶的关键。
在上一个经济发展黄金机遇期,中国利用独特的土地制度保障了经济高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传统发展模式高度依赖土地的推动。高投入、高消耗的要素投入方式主要表现为土地的宽供应和高耗费;地方政府的竞争主要依托于土地的招商引资;高速的工业化依赖于扭曲价格的低成本土地供应;快速的城镇化依托于政府独家垄断下的土地资本化。这种以土地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协调、不健康,因此不可持续,非改不可。
土地问题研究专家
华生:土地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抓手>>详细
目前我国采取“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制度,越来越多的新增人口没有土地,未来如果允许土地抵押、出售,必将加快土地的分化和兼并,大量人口涌向城市谋出路,如不被接纳,他们将会成为流民,造成社会动乱。如何解决这一严重的问题?
在现有的土地制度下,地方政府、开发商、投资投机购房者和城郊拆迁户四类利益主体赚了钱。要解决土地问题,就要从梳理获利方开始。既然土地升值的部分是外来人口集聚带来的,就应该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设计,把这四大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调整出来,让利益回到外来人口身上。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周天勇: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需要土地房屋制度改革>>详细
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概括为:扩大土地供应,国有延长年期,赋予近似产权,土地平等入市,征收以税代金,规划调节管理。未来彻底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局面将转变为:形成竞争性的土地供应市场,降低地价;抑制房屋投机需求,平抑房价;形成未来政府永不枯竭和可持续的地方财政,防止地方政府圈地囤地、浪费使用土地,并防止通过土地财政扩张滥用土地;防止现行土地及房屋等财产、财政制度形成的两极分化。
那么,怎样改革中国的土地和房屋制度呢?第一,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水技术、确立农民土地和宅地产权、防止假冒改造的前提和制度安排下,整治村庄用地,跳出18亿红线思维来考虑和解决问题,扩大土地供给来源。
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
易鹏:要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 让拆迁依法依规进行>>详细
有网友提出,不少地方政府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采取边建设边和村民做工作的政策,有些新楼盘已建成,而老村庄却因村民分歧迟迟难以拆除,由此必然产生了暴力拆迁的情况。易鹏指出,地方政府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城镇化过程难免会有拆迁,但必须要充分尊重村民自愿,不能搞强迫拆迁,也不能搞速度拆迁。当前要想破解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让拆迁依法依规进行。
目前由于土地收入下滑,地方财力有限,民间投资乏力,银行信贷或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中的风险主要存在于没有得到足够监督情况下债务的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7月下旬的湖北视察讲话中要求,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要有利于农民增收。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可见土地改革应是题中之义,未来会出台哪些细化的措施,我们拭目以待。
【本期编辑: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