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导语: 近一段时期以来,从李克强总理“上下限论”,再到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合理区间论”,新一届政府的“底线思维”日趋清晰,而这也是求解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未来“改革逻辑”的关键。对于下一步政策走向,决策层正在结构性因素和短期性因素中取舍拿捏。从国内来讲,大家最关注的是GDP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到底是多少?“底线思维”如何来全面理解?
汪同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进入人民网汪同三专栏
GDP7.5%年增长目标应该可以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所长汪同三研究员认为,从国内来讲,大家最关注的是GDP的增长速度,会不会跌到7%,会不会跌到6.9%以下,应该说这种可能性不大,但我们需要警惕,要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来的稳增长的方针落实好。
  还有一个我们要关注的风险是外部风险,现在国际上金融危机,特别是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影响还在发酵,会不会出现新的问题,对我们产生一轮新的冲击,这是我们要关注的,所以怎么样实现国内保稳增长的目标,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在我们的底线之上。另外要注意防范国际上可能带来的新的我们预料不到的冲击。【全文】
中国经济景气中心副主任

潘建成:“7.5%”有望实现 主要风险是放松转方式>>详细

  从7.5%的经济增长目标来看,我们认为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上半年经济增长7.6%,比年度目标高0.1个百分点,为全年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目前国际经济形势趋于稳定,出现明显恶化的可能性不大;支撑投资增长加快的基础设施投资动力仍在,房地产投资增长比较平稳,一定程度上能抵消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下滑。
  消费增长经过年初挤去公款消费泡沫后已趋于平稳,如果在收入分配改革方面有新的进展,可望推动下半年消费增长回升。综合来看,通过努力,我们有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七大改革保证未来10年内经济增长8.5%以上>>详细

  去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090美元,再用十年时间,实现人均GDP翻一番,到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的时候,人均GDP就可达到12000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从国际经验来看,目前我们正处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艰难爬坡阶段,这就需要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以经济转型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双倍增”的目标,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关键在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将经济增长的潜力释放出来。对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潜力主要来自七个方面。
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

张茉楠:“底线思维”不意味改革向增长低头>>详细

  新一届政府为何强调“底线思维”?是因为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威胁持续增长的因素逐步显现。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6%,这是2012年6月以来连续第五个季度低于8%水平。由于需求低迷在下半年还可能持续,传统总需求管理政策效力大为减弱,经济增长触碰到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限的压力很大。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到底是多少?
  相对于潜在增长率,中国经济增长率到底是高是低?这些都是“合理区间论”必须探讨的问题。相比潜在增长率,有观点表示,今年二季度7.5%的增速高于6%到7%的潜在增长率;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现阶段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仍在8.5%左右。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李铁:借城镇化拉高GDP的路径需要摒弃>>详细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城镇化是给农民市民化雪中送炭。这就意味着借城镇化来大建基础设施,拉高GDP的路径需要摒弃。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尹中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我们的城镇化是靠政府主导的。对政府的政绩考核相当于高考分数,对于政府的官员来说,他的指挥棒就是GDP的考核。因为如此,很多政府就把它的精力放在抓项目、建新区开发区、建高楼、修大马路、建广场等上面,像抓GDP一样抓城市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

陈昌盛:守底线化风险是当前宏观政策的重点>>详细

  坚守底线并不仅仅是稳增长或保增长,当前要把重点放在调结构、去杠杆上,有序释放已经积累的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房地产泡沫、严重产能过剩和影子银行,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风险。
  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在预期范围内。在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的进程中,旧的增长惯性依然存在,新的平衡尚未形成,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愈加显现,经济运行的脆弱性、不确定性超出以往。展望下半年,国际经济形势总体企稳,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在,经济运行需要在调结构、去杠杆、稳增长之间取得平衡。宏观政策应坚持守住底线、以稳促进的思路,把控制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经济运行基本稳定,促进增长阶段平稳转换。

shengdouhun  需要我们在地方发展的考核体系中、在官员政绩的评价标准上,将GDP放在次之的地位,给地方和官员吃下定心丸,让他们能放开手脚、甩下包袱去关注发展民生。【详细】
流年碎影00   经济增速放缓并不意味着发展目标和发展质量降低,相反是提高发展目标的必然结果。不再刻意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再崇拜GDP。【详细】
使用其他帐号登陆:

  随着二季度GDP数据的公布,一些国际舆论纷纷唱衰中国经济。但是在许多专家看来,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却并未失速,在确保稳增长的同时也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现在“降虚火”是为了将来增长更健康。
  面对外界的各种杂音,中国应该抵制住干扰并且坚持自己的经济发展节奏,通过改革释放增长红利,在稳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调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期编辑:万鹏】                       

往期回顾

观察家

进入人民网大型理论专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