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
项安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基础与主攻方向>>详细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努力,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规模与实力、政企关系、公司治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囿于委托代理、体制约束、机制失衡、政策性负担、多元化目标等影响或制约因素,仍然存在国有企业行业分布不尽合理、中小企业过多、监管体制不尽完善、效率相对不高、管理相对粗放等问题。其取得的成就与其拥有的资源、与广大民众的期望仍有差距。当前,仍存在着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强烈呼声。
同时,我国国有企业“重资产、顺周期、难调整”的发展特征,使其在经济调整期仍然存在着陷入新一轮困境的风险。这也要求国有企业必须未雨绸缪,主动推进改革。那么,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条件是否成熟?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胡鞍钢: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崛起的“领头羊”>>详细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需要有大型的、并具有超强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推动和深化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
基于对企业内涵的认识,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战略定位应当是:从行业上看,国企是行业发展的领先者和排头兵;从区域和产业上看,国企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力量;在国内,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
北师大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高明华:改革的成败在于尊重国有企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详细
国有企业在战略布局结构上的调整已经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基本上走的是“大一统”的市场化道路,即本着“赚钱”的原则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从而导致一些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偏离了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而改革的成败不完全在于能否“赚钱”,或者赚多少钱,而在于尊重国有企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此,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并进行分类改革和分类治理。基于中国国有企业布局的广泛性,可以从两个维度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一是目标维度,是公益导向还是利润导向;二是经营维度,是垄断还是竞争。由此形成三类国有企业,即公益性国有垄断企业、适度经营性国有垄断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
邹东涛:优化国企布局一直是主流思想,今后应继续推进>>详细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同时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更加肯定了我们以往所有制改革的思路,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纵观国家多年来的国企改革指导思想,优化国企布局一直是主流思想。今后国企改革更应该在遵循这条道路继续推进。向特定的领域集中,分类管理,有进有退,把握好“进退的节奏”。
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季晓南: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既需政治魄力也需坚持正确方向>>详细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也一直存在不少争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方面,社会上有关“国进民退”、“国企垄断”、“与民争利”等言论持续不断,认为国有企业做强做优不符合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另一方面,有关“民进国退”、“私有股份化”、“公有制地位削弱”等观点也经常发声,认为已出现私有化的改革倾向。
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仍面临体制、机制和结构等深层次问题,仍处于过程之中。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既需要更大政治魄力和勇气,也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和路径。
大国之间的国际竞争突出表现为其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角力,国有企业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活动中仍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兴衰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这要求我们应摒弃对国有企业的先验判断,统一改革共识、明确改革方向、凝聚改革力量。通过国企改革,我们究竟要将其办成什么样的大型企业?他们怎样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也许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将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本期编辑: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