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勞動經濟學專家
李長安:國企改革,將給年輕人帶來哪些機遇?>>詳細
對於國企青年員工普遍關注的職業發展渠道和晉升問題,李長安表示,在國企改革過程中,不僅需要建立正常的職務升遷渠道,還可以考慮把職務和薪酬在一定程度上脫鉤。比如,可以根據員工的工作年限和實際貢獻確定工資級別,有些員工還可以考慮走財務或技術專長的晉升路線,這樣下來,可能他當不了高管也能拿到高管級別的工資。國企如何營造健康清新的企業文化,他認為當務之急是要破除政企不分的弊端,“很多國企現在還是套用原來政府的那種管理體制。如果國企可以按照市場化的方向進行改革,那麼其內部機制就會靈活起來。比如,員工可以通過企業的職工代表大會發出聲音,讓管理層結合青年員工的意見進行民主決策。”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胡敏: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詳細
《指導意見》充分彰顯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國有企業改革整體框架的思想脈絡,立足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總體目標、指導原則、重點任務和分類改革舉措進行了詳細闡釋,的確是新時期指導和推進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尤其對於各方面關注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指導意見》強調要穩步發展,不設時間表,強調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目標是促進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不論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還是鼓勵國有資本介入民營企業,都在於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同時還強調,鼓勵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堅持因地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蓋,成熟一個推進一個。
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
季曉南:發展混合所有制,形成中國經濟新的競爭力 >>詳細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拉開了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序幕,混合所有制企業成為了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2014年2月,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壟斷性國有企業中“打響第一槍”,宣布將對旗下油品銷售業務現有資產和負債進行審計,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參股,實現混合所有制經營。季曉南認為,發展混合所有制是深化國企改革的突破口和加速器。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可以把國有企業的規模優勢和人才優勢等與民營企業的體制優勢和機制優勢等,在此基礎上形成我國企業新的競爭優勢,形成中國經濟新的競爭力。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周淑真:加強黨對國有企業領導,避免企業成為謀私利工具>>詳細
“國企掌握著國家發展的經濟命脈,因此對企業及其管理者的監督也應有別於一般的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淑真向記者著重強調了國企管理監督的重要性。她認為,國有企業,尤其是涉及到國計民生的壟斷型、資源型企業,其權力運行對於社會經濟發展影響非常大,因此如何構建並切實落實此類企業的反腐倡廉制度很關鍵。周淑真指出,由於中國的國有企業在國家發展中所具有的特殊性,對經濟發展有直接的影響,並且其腐敗問題不易被發現,新一輪國企改革在落實國有企業反腐倡廉“兩個責任”的方面,應該加強管理,避免企業成為某些利益集團謀取私利的工具。
媒體: 國企改革能釋放什麼紅利?>>>>詳細
國資管理體制改革的紅利,不僅體現在國有資本和黨政資產的優化配置和統一監管上,還體現在突出的改革開放意識上。既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又引入市場化機制,推動國企改革和內部治理,這為新一輪國企改革奠定了突破難點,超越以往改革成就的新起點。在一定程度上,國企改革方案豐富了對基本經濟制度的注解。任何改革設計都不能理想化,不能想當然,都需要針對現實,直面問題,這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國企改革進程中已有警示。新一輪國企改革從突出問題入手,有利於控制改革成本,保持改革所需的穩定環境。滴水穿石,國企改革的潛在紅利就可兌現為全民福祉。
媒體:國企改革,把改革新紅利轉化為發展新動力>>>>詳細
2014年我國確定的80個重點改革任務已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關部門還完成了108個改革任務,共出台370條改革成果。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中央要求,要在國企、財稅、金融、司法、民生、黨建等領域,集中推出一批力度大、措施實、接地氣的改革方案,增強經濟發展動力,以不斷迸發的微觀活力支撐宏觀經濟大局穩定。改革舉措不僅要叫得響,還得立得住、受群眾認可。隻要我們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打造好“雙引擎”,就能進一步形成更為強勁持久的發展動力,促進中國經濟“破繭成蝶”、行穩致遠。
持續釋放改革“正能量”,重在狠抓落實。改革舉措不僅要叫得響,還得立得住、受群眾認可。國有企業改革、資本市場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兩年多來,一些涉及深層次利益調整、多年未有進展的改革,得以強勢推進,一些直接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突出問題,正在從體制機制上得到破解。隻要我們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打造好“雙引擎”,就能進一步形成更為強勁持久的發展動力,促進中國經濟“破繭成蝶”、行穩致遠。
【本期編輯:萬鵬 宋珮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