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
马骏:不应该将此次利率下调解读为中国版的量化宽松政策>>详细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的进一步扩大,是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一些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是在政策利率接近于零,而实体经济又面临衰退的背景下采用的非常规政策手段。在中国不存在零利率对货币政策的约束问题。从流动性创造机制来看,我国也有使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其他常规政策工具的空间。这些工具足以有效地调节流动性供给,保持货币与信贷的平稳增长。这些政策工具在中国的使用仍属于常规性货币政策操作,与发达国家的QE有本质的区别。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温彬:扩大需求的调控措施效果有限,货币政策仍需要发力>>详细
此次降息并非“强刺激”,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缓解企业负担。进一步降息与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和实际利率居高不下相关。“这次降息选择的时机恰当。”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尽管在一季度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的宏观调控措施,但由于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仍在培育和形成之中,扩大需求的调控措施效果有限,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增长仍不乐观,货币政策仍需要发力,以稳定投资和消费。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
郭田勇:央行此次降息对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都会形成利好>>详细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此次降息顺应了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变化趋势,反映了货币政策在满足实体经济需求时的适度灵活,有助于实际利率回归合理水平,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促进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尽管央行在半年内已有两次降息,但是考虑到这一段时间以来物价水平的持续走低,实际利率水平依然偏高,央行此次降息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降息的直接效果是融资成本降低,让企业有能力扩大投资,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对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都会形成利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降息和降准都是为了防止通货紧缩的出现>>详细
在国际收支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降息和降准都是为了防止通货紧缩的出现。梅新育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的贸易差额就发生了自鸦片战争之后150多年来的根本改变,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是双顺差。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基础货币投放外汇占款成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贸易增长率动则百分之三四十的增长率已经过去。全球的外汇储备总量也处于萎缩状态。我国包括大部分国家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中,外汇占款的比例都要下降,降息和降准是为了弥补萎缩的那部分,防止通货紧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
王军:此次降息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经济增长>>详细
“此次进一步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重点就是要继续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宣布降息时强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此次降息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速稳住,为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其实在央行此次降息之前,半年内已经进行了两次降息和两次降准。然而,实体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此次降息最主要的目的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当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外部需求波动较大,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同时,国内物价水平总体处于低位,4月份PPI同比变动-4.6%,CPI小幅回升但仍处于低位,实际利率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为继续适当使用利率工具提供了空间。此次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能够有效减轻企业压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于稳增长发挥重要作用。货币政策目前还是处于小幅度调整阶段,下调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反映了市场预期,符合客观需求。
降息主要是通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升市场投资意愿,使经济景气预期变得更好,从而实现稳定经济增长、稳定经济增速,为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目的。无论是降息还是降准,其实都属于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而进行的正常的预调微调。
【本期编辑:万鹏 王翠(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