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中共高層習近平、李克強紛紛深入基層考察調研的消息,再度被輿論關注。十八大之后,中共新領導層基層考察的路線圖已經涉及中國東中西部八省份,既探改革前沿陣地,又訪底層貧困人群。專家表示,新領導層上任伊始的廣泛基層調研,透露出深化改革、統籌發展的執政思路。

鐘紀岩:改進作風就是要淨化政治生態
  習近平同志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抓好八項規定落實,下大氣力改進作風。這是新形勢下黨中央對加強黨員干部作風建設的新要求、新部署,是對人民群眾關切和期盼的積極回應,對淨化政治生態、營造廉潔從政的良好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工作作風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當前,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工作作風總體上是好的。但也要看到,一些黨員干部作風不正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奢侈浪費等不良風氣,在各級黨政機關和干部隊伍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越是貧困的地方,還越是擺譜擺闊,有的人是什麼錢都敢花、多少錢都敢用,有的領導成天忙於應酬、常常是醉醺醺、昏沉沉、輕飄飄的,有的收受禮品、濫發獎金、購物卡等等,惡化了政治生態,敗壞了社會風氣,人民群眾對此極為不滿。如果不堅決糾正這些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我們和人民群眾隔開,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我們要以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為切入口和動員令,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以切實轉變全黨的作風。
  改進作風的根本是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鄧小平同志說,為什麼過去很困難的局面我們都能度過?根本的問題是我們的干部、黨員同人民群眾一塊苦。窮苦的時候一塊苦,大家容易統一思想。富裕起來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就容易淡忘,講排場、比闊氣、揮霍浪費的現象就會大量出現,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覺,始終堅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中國路”系列述評②:“中國路”的選定
劉俊生:如何考核評價干部作風
人民日報評論員:改作風的“加”與“減”
蔡永生: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
國務院參事解讀:如何確保居民收入翻番
  要確保居民收入到2020年翻一番,除了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外,要進行收入分配的結構性調整。說白了,就是政府與企業要讓利。這並不是要政府與企業減收,而是說他們的收入增速要降下來,不宜超過GDP的增速。這是因為從分配的角度看,GDP生產出來后由政府、企業與居民三家分。要使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政府與企業的收入增長也不能高於經濟增長,否則對居民收入就有擠出效應。
  要政府與企業向居民讓利,實屬不易。首先是財政收入不要增長過快。財政稅務部門的工作績效應該加上一條:不要收過頭稅。稅收少了是沒有完成任務,稅收多了績效評估時也要扣分。在具體執行上,可以考慮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加大對小微企業減稅力度、加快營改增等。
  除此之外,政府在民生問題上的補貼也可以少給企業,多給居民。例如對水電氣、公交、種子、化肥等的補貼,現在更多的是補到企業頭上,並沒有算進居民的收入。政府花了不少錢,老百姓感覺不強烈,還造成了價格扭曲。況且,一刀切式地補貼企業,實際上是富人受益更多,因為他們消費得更多。而補貼居民,可以貧困與低收入人群多補,中等收入人群少補,富人不補。
  要政府減緩增收速度,前提是要減緩支出的增速。要加快梳理政府的支出結構,把不該花的錢堅決節省下來。最近中央轉變作風的八項規定,反對舌尖上的浪費等,就是很好的措施。推而廣之,政府的投資中也存在著大量的浪費。各地政府大樓越蓋越豪華,廣場、綠地越來越大,很多投資項目完全可以緩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增加透明度。如能將政府預算公開的范圍進一步擴大,由群眾來監督,相信政府的支出是可以大幅度減少的。
  同樣,企業也要向居民讓利。企業收益嚴重苦樂不均。暴利企業在提高居民收入上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首先應該讓利的是銀行業。銀行業的利潤率甚至高過煙草與石油業。如果把存款利率提升1%,每年居民收入就能增加4000億元。另一個可行方法是加大國有企業向國家財政分紅的比例。如果能把國企向財政分紅的比例從目前的5%—10%提高到25%到30%,那麼每年財政就能增收3400億元—4500億元。國家財政再把這部分錢用來給城鄉低保人群或退休人員增加保障收入或提高退休金就很合理。

年增就業過千萬 為何仍感“就業難”
如何讓“農民收入增長超市民”變現
東莞“5000億GDP”是怎樣煉成的
蔡昉:農民工市民化有利於提高勞動參與率
關注:公眾內心最關注最期待的八項改革
  當前,深化改革已成為上下共識,而改什麼、怎麼改,則見仁見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一定要聽聽老百姓的心聲,摸清老百姓的想法。
  改革有三種不同路徑與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上下結合。中國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關鍵在於這三種路徑的交替擇優使用。比如30年前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首先是由小崗村在基層創新,再由中央自上而下地全面推進,推動了中國農村大變革。這種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的改革路徑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關鍵在於尊重了普通百姓的意見。
  當前改革與30年前相比已有巨大不同,進入“啃硬骨頭”、“涉險灘”階段,相關部門改革決策往往從頂層設計著眼,樂於聽取學術精英的意見,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最重要、最根本的方面:即老百姓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與期待。這類改革可能造成的后果就是:因缺乏民意的支持與監督而異化走樣,成為“爛尾工程”,拔不出、推不動,上下兩頭不討好。
  改什麼、怎麼改,一定要聽聽老百姓怎麼想,這不僅是一種姿態、一種方法,更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改革的智慧與動力蘊藏於民眾,如果改革只是從精英階層立場去設計議題,這種改革往往難有成效,也無法讓普通群眾真正受益,自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012年12月(下)人民論壇雜志《新改革動員令》專題,對習近平同志“新南巡”的深刻內涵進行系統闡述,有專家分析了中央推進改革的堅定決心,指出中國正在迎來改革開放的新春天。“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習近平同志這樣強調。“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現在要讓這個‘利’,更多地落在百姓身上”,李克強同志也如是說。

馬得勇:基層政府需要學習和實踐協商民主
爭議中前行 廣東官員財產公開三試點初探
黨內監督新探索:地廳"一把手"向省紀委全會述廉
袁剛:既得利益群應主動有步驟地放權讓利
15年免費教育 推廣有點難
  免單54萬學生需投4.32億元,政府財力成免費前提
  今年春季開學,陝西榆林市的全日制普通高中生和學前兩年、三年幼兒將會享受一項新福利——免收學費和保教費。加之當地2012年實施的義務教育“零收費”政策,“實現15年免費教育”的說法不脛而走。
  一個西部地級市,卻率先碰觸了“北上廣”都尚在討論的教育議題,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作秀。不過對榆林來說,錢不是什麼大問題。依托於豐富的能源礦產,榆林被外界形容“富得流油”,財力雄厚。
  根據市教育局提供的數字,榆林實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零收費”落實資金16171萬元,2013年春季開學后普通高中免費每年所需資金13980萬元、學前三年免費所需資金13066萬元,三者相加約4.32億元,預計最終惠及大約54萬名在校生。
  數字能否轉為切實優惠?記者走進榆林市沙峁鎮唯一一所學校——沙峁九年制學校,該鎮所在的神木縣先於全市實行了15年免費教育。
  “目前全校小學初中共有在校生233人,附屬幼兒園有學生37人。”沙峁九年制學校校長阮林軍介紹,每學期開學初,由學校申報在校生數和寄宿生數,經教育局、財政局審定后,聯合下發指標文件到各學校,補助資金由財政專戶撥入教育局專戶,再由教育局專戶分撥到各校,“2012年秋季,學校‘五免一補’加上公用經費、蛋奶工程經費,總計補助51萬元。”
  “這些年孩子就沒有自己買過課本、作業本,也沒有交過學費,村裡也沒見有輟學的情況。”沙峁鎮倉上村村民喬彥林算了一筆賬,“兩個娃上學不掏錢,每年能給家裡省下六七千元,對農民家庭來說,不是一個小數。”
  “以前開學的時候,很多家長申請減免學費,交不起干脆就不上了。”神木縣職教中心(職業中專學校)校長王文藝說,可能流向社會的學生,如今因為免費教育又走回校園,“2012年的畢業生2900人中,有一半考上了大學。”
  府谷縣也於2011年實行15年免費教育,2010年當地學前教育入園率為73.8%,2012年為93.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從2010年的73.3%上升到2012年的94.3%。

關注2013央視春晚:將節儉進行到底
趙婀娜:大學,別因評估亂了陣腳
特別報道:大陸年貨市場添“台味”
觀察:城市化,別把地名的文脈割斷
 
我要發表留言(現有留言: 條)
  • 匿名發表  署名:
  • 驗証碼:

  •    
  • 留言須知
  • 策劃編輯:朱書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