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2月1日電 (記者朱書緣)1月31日,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全文公布。文件連續第十年聚焦“三農”。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近日指出,未來十年,我國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就看能不能解決好“三農”問題,需要努力提高縣域城鎮對產業和人口的承載力。
鄭新立認為,在未來十年或者是十二年的時間內,要想跨入高收入國家,避免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我們面臨最大的難題就是現在居住在農村的近七億人口,怎樣提高他們的勞動生產率,怎樣增加他們的收入。現在農業勞動生產率隻有二、三產業勞動生產力的28%,農民的人均收入隻有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31%,差距為什麼這麼大呢?原因就是農民的收入過低。所以,未來十年,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就看我們能不能解決好“三農”問題,能不能使縣域經濟有大的發展。所以,未來十年,最大的難題就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發展縣域經濟。
現在城市化遇到一個矛盾,大城市就業機會多,但生活成本高,而且城市交通擁堵,各種城市病都出來了。而中小城市雖然生活成本很低,房價也很低,但是就業機會少,在縣城裡買一套房子,一平方米2000到3000塊錢,北京20000到30000都買不到,但是縣城沒有就業機會。所以,關鍵是怎麼能夠提高縣域的城鎮對產業的承載能力,提高就業的承載能力,使現在七億人口大多數能夠就地在本縣實現城市化。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根據長三角、珠三角現在已經實現了工業化、城市化的縣市的經驗和教訓,有四點值得我們吸取:
第一,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制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建立城鄉一體化新制度,要達到“六個一體化”,就能加快農村的發展。所以,在縣域范圍內要加快,按照“六個一體化”的要求建立新的制度,打通城鄉之間的各種障礙,生產要素流通,經濟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的障礙。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自由流動,發展縣域經濟,這一條是最最重要的,特別是在縣域范圍內,如果縣城能夠發展成為一個十萬到二十萬人的城市,就大大增強縣城對全縣經濟發展的輻射能力和帶動能力。另外,再有兩個中心鎮能夠發展到十萬人左右,一個縣城鎮人口可以達到四十萬,現在一個縣的人口八十萬,在縣域范圍內,城市化率能夠達到50%左右,就會對全國的城市化率達到70%給予有力的支持。
第二,把城市化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城市化,因為農業現代化可以釋放大量的勞動力,加快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而二、三產業的集聚就形成了城市。所以,農業現代化、城市化是緊密聯系的兩個命題,要同步推進,改變目前農業現代化嚴重滯后於城市化的局面。
第三,圍繞縣域的主導產業,形成塊狀經濟,這是浙江的經驗。一個縣280萬人,一千多平方公裡,不要面面俱到什麼都搞,搞一個主導產業,兩個主導產業,圍繞主導產業形成專業化分工,要提高產品、產業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佔有率,在浙江是這樣的,有很多縣,一個縣的產品,一說在國際市場佔多少,像嵊州的領帶佔全世界市場的80%,形成專業化分工,就有了競爭力,立於不敗之地。所以,一個縣圍繞當地的資源優勢,農產品加工業好,礦產品加工也好,或者吸引沿海產業轉移也好,不要搞得太多了,搞一個、兩個主導產業,把一鍋水燒開,圍繞主導產業形成專業化分工,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就能把這個縣帶動起來,這是浙江的,也是蘇南的寶貴經驗,一定要好好學習。
第四,在縣域范圍內要形成半小時生活圈,從縣城到各個鎮,到各個村,把交通要搞好,形成半小時生活圈,住在一千平方公裡之內,在縣域范圍內上班、下班,開著車半個小時就到了,非常方便,這樣就不會把人口集中到城裡去,集中到縣城去,就地城市化,但工作是在二三產業,生活方式是城市化的,和成人一樣過上現代化生活,這樣的縣城有很多了。江蘇的昆山、潞江、江陰,都形成了半小時生活圈。現在蘇南已經形成這個模式,中西部要向他們學習,要改變交通、通訊、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設施,城鄉一體化,使農村變得更適宜人居住,形成半小時生活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