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深圳市深南大道旁的鄧小平畫像。
(資料照片)
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會場。
(資料照片)
最近,美國學者傅高義的一本書正在中國流行——《鄧小平時代》。這本書之所以在中國引起廣泛共鳴,借用譯者馮克利教授在封底薦言裡的話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仍然生活在鄧小平時代”。
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人們可以經常看到支撐這一判斷的論據。比如每個中國大學生都需要修的一門政治課,名字就叫“鄧小平理論”。如果要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鄧論”的全貌,那就是關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全球的中國觀察者都知道中共的經典表述: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90多個春秋裡,結出了兩大理論成果,其一是毛澤東思想,其二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978年前:
探索、挫折與徘徊
1978年前的30年,是中國共產黨奪取全國政權后,團結領導人民全力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時期。在30年艱辛坎坷的探索中,中國為自己的未來不僅積累了物質基礎,也積累了寶貴經驗和理論准備。
在這一時期,中國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兩彈”在握、衛星上天,各方面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在實踐中,由於指導思想上“左”的錯誤,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遭遇挫折,甚至發生了“文革”這樣全局性、長時間的嚴重錯誤,即使在1976年“文革”結束之后,人們身上的精神枷鎖還沒有完全粉碎。
到1978年,徘徊的中國人已經感到,必須解放思想,輕裝前進。當年5月開始的真理標准大討論,意味著一股求真求變、生機勃勃的力量正在迅速地匯集起來。
1978年:
轉折之年
1978年,對於當代中國來說,是意義非凡的轉折年。
這一年的標志性事件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如此重要,以至於在很長時間裡,中國人說到“三中全會”,都會不言自明地指向這個具體時間點。“三中全會”是一個路標,銘刻著中國人對歷史經驗的反思和對未來道路的選擇。
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總結經驗教訓,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徹底否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理論和實踐,並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提出了改革開放方針。
經歷了人生“三落三起”的鄧小平,對中國社會、更是對領導中國建設的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一個最簡單也最復雜、最基本也最經典的問題——“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
問題回到原點,回答十分堅定:中國人要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還要堅定地創新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科學地進行社會主義實踐。
“鄧小平時代”:
認識升級與探索務實
什麼是社會主義?
鄧小平的回答親切、朴素、清晰,完全不同於理論家們的高頭講章和面面俱到的官樣文章,他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1982年,中國共產黨十二大召開,鄧小平發出響亮號召:“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從此,中國人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升級到了一個新版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時,中國對自己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定位也更加務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鄧小平極富個人風格的話語在中國社會傳播。他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可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后達到共同富裕﹔他講“科學是了不起的事情”,“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他希望“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些”,鼓勵人們“看准了的,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在許多外國觀察家眼中,鄧小平不是一位演說家風格的領導人,但是,在1978年到1992年間,在被冠以“鄧小平時代”的歲月裡,他那些看似隨性而發的語句,釋放出巨大能量,沖破了人心的藩籬,激發著社會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