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被喻為高校“家底徹查”的2012年學科評估結果發布。
幾家歡樂幾家愁。有的高校揚眉吐氣,在某些大學排行榜上排名不佳而引發的抑郁一掃而光,稱贊本次“官方評估”公正、科學﹔而有的高校則因結果不盡如人意而略感失望,甚至對評估產生質疑。
這兩種心態,都要不得。
首先,評估結果理想的大學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停滯不前。此次評估只是一次關起家門來的“內部體檢”,並未提供國內高校的學科發展水平在世界范圍內的坐標和位次。在評估中名列前茅固然重要,但中國大學更應放眼世界,將自身的學科建設同世界一流大學比一比。有朝一日,當我們的大學生不再選擇紛紛出國留學,當大量的留學生奔著高水平的中國大學而來,那才是中國大學學科水平真正提高了的表現。
其次,無論評估指標完善與否,大學都不能被評估結果牽著鼻子走。本次評估受到好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評估導向比較正確,採用“定量與定性、質量與數量、國內與國外”相結合的方法,將論文“他引次數”、“ESI高被引論文數”與最新發表的高水平期刊論文同時納入評價指標。但這一旨在強調學術研究質量的評價方法,卻被某些高校鑽了空子。一些大學和學術機構在“他引”上做文章,發動朋友與同事,建立國際合作關系的“互引”。如此做法,讓人怒更讓人哀。“趨利避害”乃人之通性,但如此“愛惜羽毛”的做法,實在有辱大學之名。
當然,不尊重大學評估的做法不可取,但過於重視評估結果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因為,隻要是評估,就必須數字化,而一旦數字化,那些沒有辦法被量化於表格之內的因素就會被舍棄。比如,“學科聲譽”到底該佔多大的權重﹔大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可如何評價“立德樹人”尚難有科學的量化方法。因此,中國大學不能亦步亦趨地依據“評估指標”來指引未來發展,而應耐得住寂寞、舍得花很長的時間,來培養出色的學生、涵養優秀的科研成果,不計一時短長。
因此,我們在呼喚學科評估再科學一點、公正一點的同時,也需認識到任何一項評估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對於大學來說,理性對待評估,放眼長遠,去除躁氣,保持靜氣,才是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