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
項安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制度基礎與主攻方向>>詳細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努力,我國的國有企業在規模與實力、政企關系、公司治理等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但囿於委托代理、體制約束、機制失衡、政策性負擔、多元化目標等影響或制約因素,仍然存在國有企業行業分布不盡合理、中小企業過多、監管體制不盡完善、效率相對不高、管理相對粗放等問題。其取得的成就與其擁有的資源、與廣大民眾的期望仍有差距。當前,仍存在著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強烈呼聲。
同時,我國國有企業“重資產、順周期、難調整”的發展特征,使其在經濟調整期仍然存在著陷入新一輪困境的風險。這也要求國有企業必須未雨綢繆,主動推進改革。那麼,當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條件是否成熟?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
胡鞍鋼:國有企業是中國經濟崛起的“領頭羊”>>詳細
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需要有大型的、並具有超強國際競爭力的國有企業,隻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提高國有企業競爭力,推動和深化國有企業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是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動力。
基於對企業內涵的認識,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的戰略定位應當是:從行業上看,國企是行業發展的領先者和排頭兵﹔從區域和產業上看,國企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重要力量﹔在國內,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支柱。
北師大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高明華:改革的成敗在於尊重國有企業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詳細
國有企業在戰略布局結構上的調整已經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基本上走的是“大一統”的市場化道路,即本著“賺錢”的原則來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從而導致一些領域的國有企業改革偏離了國有企業的本質屬性。
目前,國有企業改革正處於攻堅階段,而改革的成敗不完全在於能否“賺錢”,或者賺多少錢,而在於尊重國有企業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為此,必須對國有企業進行分類,並進行分類改革和分類治理。基於中國國有企業布局的廣泛性,可以從兩個維度對國有企業進行分類。一是目標維度,是公益導向還是利潤導向﹔二是經營維度,是壟斷還是競爭。由此形成三類國有企業,即公益性國有壟斷企業、適度經營性國有壟斷企業和競爭性國有企業。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發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長
鄒東濤:優化國企布局一直是主流思想,今后應繼續推進>>詳細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同時也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這更加肯定了我們以往所有制改革的思路,堅定了改革的信心。
縱觀國家多年來的國企改革指導思想,優化國企布局一直是主流思想。今后國企改革更應該在遵循這條道路繼續推進。向特定的領域集中,分類管理,有進有退,把握好“進退的節奏”。
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
季曉南:打好國有企業改革攻堅戰,既需政治魄力也需堅持正確方向>>詳細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但也一直存在不少爭議。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一方面,社會上有關“國進民退”、“國企壟斷”、“與民爭利”等言論持續不斷,認為國有企業做強做優不符合市場取向的改革方向﹔另一方面,有關“民進國退”、“私有股份化”、“公有制地位削弱”等觀點也經常發聲,認為已出現私有化的改革傾向。
國有企業改革雖然取得很大成效,但仍面臨體制、機制和結構等深層次問題,仍處於過程之中。打好國有企業改革攻堅戰,既需要更大政治魄力和勇氣,也需要堅持正確方向和路徑。
大國之間的國際競爭突出表現為其跨國公司在全球市場的角力,國有企業在我國當前的經濟活動中仍發揮著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其興衰事關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競爭力,這要求我們應摒棄對國有企業的先驗判斷,統一改革共識、明確改革方向、凝聚改革力量。通過國企改革,我們究竟要將其辦成什麼樣的大型企業?他們怎樣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也許即將召開的三中全會將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
【本期編輯: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