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12月4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中央為什麼會出台這些規定,八項規定呈現怎樣的特點,怎麼保証規定落到實處?圍繞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第一時間聯系專家學者進行了解讀。【詳細】

李景田:實現黨章的與時俱進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章修正案,對黨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黨的建設總體要求等進行了充實、修改和完善,實現了黨章的又一次與時俱進。黨章是黨的總章程,集中體現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黨的重要主張,規定黨內的重要制度和體制機制,對推進黨的工作、加強黨的建設具有根本性的規范和指導作用。隨著黨面臨的形勢、肩負的任務和黨的自身狀況不斷變化,黨的實踐發展和理論創新不斷有新的成果,黨對自身建設、黨員、黨的干部、黨的組織的管理不斷有新的要求,這就決定了與時俱進地修改黨章具有客觀必然性。
    經歷了10年“文化大革命”的嚴重挫折之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我們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重新回到正確軌道,與此相一致,黨章建設也結束了曲折徘徊的發展階段。在充分總結吸取黨執政33年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黨的十二大制定了黨執政以來最好的一部黨章。十二大以后的30多年來,隨著黨的實踐發展和理論創新不斷深化,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都對黨章進行了充實和修改,以新的論斷和新的規定取代原來或是已經過時的,或是並非正確、完善的一些論斷和規定﹔針對變化了的新情況,在總結新經驗、分析新問題...

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改革歷程
體現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成果
王幸生:寫在旗幟上的光榮與夢想
更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立場
下一個十年的中國高增長靠哪裡
    專家們普遍認為,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就是政府和市場,十八大報告抓住了問題的要害。“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對於市場經濟極其重要。政府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看不見的手,必須是密切結合起來的,而不是扭著較勁。”《觀點中國》評論員王振峰認為,如果不把政府和市場這個“扭結扣”打通理順好,經濟體制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就阻礙重重,很難進行下去。
    海外也對十八大有關“政府和市場”的改革思路予以肯定。蘇格蘭皇家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高路易認為,作為轉型期國家的執政黨,中共過去30多年來一直高扛改革大旗。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不斷重新審視和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他還說,“更清晰地劃分政府和市場的角色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尤為重要的部分,也是最應盡早推進的改革之一,因為在這上面花費的時間越長,改革的難度就越高”。
    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讓二者各司其能,對經濟發展模式從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轉型有很大幫助。江西省委常委、贛州市委書記史文清認為,能否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

你是“都市隱形人”嗎?
劉元春:宏觀經濟 明年更有朝氣
美財政部:三一訴奧巴馬必敗
關注收入分配改革:收入不應是分配的結果
中共新領導層掀“反腐風” 地方提速治腐成呼應
    中共十八大對中國未來一個時期的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新部署,連日來,中共新領導層就“反腐”話題頻頻發聲,措辭嚴厲備受關注。在中央高層厲聲反腐之際,近期多起地方政府“提速治腐”的案例,也在呼應來自高層這股“反腐風”。
    就在十八大召開前夕,中共中央對薄熙來嚴重違紀問題進行了查處,顯露出懲治腐敗的力度和決心。近年來,中共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的強勁勢頭,除了薄熙來,還查處了陳良宇、劉志軍、杜世成、鄭筱萸、陳紹基、王華元、黃鬆有、王益、康日新、黃瑤、許宗衡等一批大案要案。 在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用“致命傷害”,“亡黨亡國”來警示腐敗問題的潛在危險。強調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這給中國未來一個期的反腐倡廉工作做出了新部署。十八大之后,中共新領導層如何展開新時期的反腐工作備受關注。 11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當選后的首次亮相中,就以“打鐵還需自身硬”來表露反腐決心。兩天之后,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又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說警示官員,並強調“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履新之后,習近平措辭嚴厲的“反腐之聲”立即引發輿論的集中關注。

建設廉潔社會的思考
實事求是:中國決策成功之道
網絡反腐須納入法治軌道
“美麗中國”的美麗內涵
中國學術要回應中國問題
    學術研究從來沒有脫離社會現實,學術問題的產生往往源於社會,回應著社會的呼喚。即使在清朝文字獄的重壓之下,所謂的乾嘉學派也用鑽進故紙堆的表象為中國文化存根,給未來探索方向。直至西學大潮在船堅炮利開道下洶涌而至,章太炎等一大批學者也未嘗對中國文化失去信心。這個時期的學術研究,從表面看正被西方學術規范所替代,但究其內涵,多同中國面對世界大變局下的對應之策息息相關。中國的問題,支撐起中國的學術,堅韌不屈的學術意志,構成中華民族不絕如縷的魂魄血脈,讓中國能夠浴火重生,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對自己的文化和學術傳統喪失信心。
然而,我們也有過短暫的迷失。改革開放以后,當重新打開國門,我們才感覺到和世界已經隔絕太久,落差太大。於是我們奮起追趕,就有了大批留學生走向各個發達國家,開始了被稱作“新長征”的接軌世界的行動。幾十年過去了,回顧這段歷史和所取得的成就,確實有不少值得肯定的長足進步,技術進步了,和世界靠得更近了。但是也有人提出了更加深刻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培養不出大師?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尋宜居生活的條件
車耳:重商主義的教訓
張保振:“指鹿為馬”初為鬧劇終成正劇
艾森豪威爾為何棄攻柏林城
網上調查
 
調查:收入分配改革 您最希望改什麼?
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工資正常增長和最低工資標准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收益分享
公共資源出讓收益的全民共享機制
高收入者稅收調節
國有企業金融機構高管人員薪酬管理
公務員津貼補貼和事業單位績效工資
其他
我要發表留言(現有留言: 條)
  • 匿名發表  署名:
  • 驗証碼:

  •    
  • 留言須知
  • 策劃編輯: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