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我是都市隱形人”
“宅”源於社會進步
科技越來越發達,居家生活越來越便利,“宅消費”創造大價值
起床,開機,刷牙,登錄QQ,打開股市交易系統,洗臉,上廁所的同時看手機報和微博……這套起床流程已伴隨了趙磊兩年。兩年前,31歲的趙磊從深圳一家網絡公司辭職,加入了居家辦公的SOHO一族。
“每天上下班都要聞公車上的汗臭,上班就對著電腦趕工,午餐還要在快餐店搶位子,和同事寒暄。有時我看著街頭的人流,覺得我像是都市隱形人,很累很忙卻沒什麼存在感。”大都市中越來越高的人口密度與越來越稀缺的宜居資源,讓趙磊感到不適,“我總覺得生活不該是這樣的。”
辭職后的趙磊幾乎不出家門,卻感到舒心多了。他每天吃著電話訂的外賣盒飯,用著網購的生活用品,網頁設計的生意也在網上談好,閑暇時間就窩在沙發上看看電影、NBA。“當‘宅男’掙的和原來差不多,可是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應酬和花銷,自由多了。我就算隻穿個內褲拉訂單,也沒人計較。”
在趙磊看來,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宅”生活成為一種可能,並且很便利。“回想10年前,怎麼可能有這麼多宅男宅女!宅在家裡哪有這麼多事兒可做!現在足不出戶就能了解世界,享受便利生活,多好!”
這是中國社會信息化飛速發展的十年,也是中國城市家庭數字化趨勢明顯的十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1年底,中國家庭寬帶用戶已經攀升到12430萬戶,比2002年底增長了近42倍。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5.38億人,是2001年的13.45倍﹔使用網上支付的用戶規模達1.87億人,是2001年的50倍。與此同時,網購、微博、在線娛樂、電子支付等“宅消費”的產值規模越來越大。僅今年“光棍節”一天,天貓、京東商城等20余家主要電商的銷售額就近300億元,較去年翻了一番。
不過宅在家中,也有讓趙磊煩惱的一面。“科技越來越發達,世界越來越小,看起來社交圈子天南海北,但人與人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了。”今年夏天趙磊與大學的舍友聚會,結果四個人都忙著刷微博、看手機,一頓飯吃了不到一小時就草草收場。此外終身大事也是個麻煩。遠在家鄉的父母幾乎每個周末都電話逼婚,他總是以事業為重推脫。“別看QQ上聊得熱絡,可是現實中都是‘見光死’。我也習慣了現在的生活模式,真成了家,恐怕都是矛盾,反倒不自在。”
“便利改變生活,也改變性格。”曉麗的媽媽抱怨,原本愛說愛笑的女兒,工作之后,整天跟電腦、手機生活在一起,既不出門也不說話,一切喜怒哀樂都跟網絡綁在了一起,“宅”得厲害。別人問起女兒的性格,“宅”就成了典型特征。
人到中年的地產商人吳榮平也愛“宅”在家裡。“我不是不善於交際的人,但是這幾年我越來越‘宅’了,隻要不談生意,就愛呆在家裡上網看書。”與很多事業有成的商人不同,吳榮平不熱衷於閑暇時間外出交際,更願意呆在家中逃避一些可有可無的會議、應酬。
不過對於下一代,吳榮平卻不同意他們“宅”在家中。“我一直有意識的培養我兩個孩子的社交能力。人脈是最重要的財富,而社交能力是最基本的謀生技能。我甚至不強求他們有很好的學習成績,但是我要求他們必須學會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