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导语: 7月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全会中,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还是党史上的第一次。这次全会将释放出哪些改革信号?“依法治国”又将为我们提供哪些研究的课题?
杨小军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杨小军:四中全会将释放什么信号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专题讨论依法治国,这其中蕴含的信号值得揣摩。法治的核心命题,是权大还是法大。如果是权大于法,那么执掌权力的个人就会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就会变成权治,权治就会变成人治,那是国家的灾难,民族的灾难,当然也是执政党的灾难。怎么才能解决好二者关系呢?我以为至少有三点。
  第一,至上规则。党必须和善于通过法律来治国理政,宪法和法律既是人民的意志,也是党的意志,是二者意志的高度统一。任何个人的意志和行为,任何权力的行使,都只能在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之下,而不能在其之上。【全文】
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终身教授

江平:法治中国建设应当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详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三个概念当然不完全一样。法治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实现市场管理的法治化。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很大的一个层面就是市场经济如何法治化。如果讲到法治政府,那当然很明显了,就是讲公权力怎么来实现法治化,政府的权力不能过大。如果涉及到法治国家,或者是依法治国的概念,那么我理解这包含立法、司法、行政,甚至军队在内,这是我们将来一个大的法治国家的概念。这三个层次不太一样。法治实际上就是怎么样来贯彻治理国家的现代化的模式,就是把我们过去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提升一步到治理国家的现代化。我觉得今后法治中国建设应当偏重在公权力方面,更多还是公权力在运作方面如何能够实现现代化。这会涉及到一些社会治理的问题,但是好像更多还是偏重在公权力的运作,可能这个是主要的。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竹立家:四中全会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路线图。 >>详细

  7月8日,在第三次全国人民法庭工作会议开幕会上,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曾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今年底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上,中央将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而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有法可依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现在要解决的是有法必依的问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许耀桐等受访专家认为,自“依法治国”理念提出以来,我国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十八大前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构成,因此,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何才能做到“有法必依”?“这就是四中全会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路线图。”竹立家说。
武汉大学宪政与法治国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秦前红:十八届四中全会将释放出什么信号?>>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场合下讲到改革必须要有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利益更加多元,社会矛盾交织,要求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依法治国自然而然成为改革的路径选择。十八大之后采取了高频度、高强度的反腐措施,这些举措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但是这种反腐方式难以治本,没有配套的制度建设,反腐将会出现前腐后继的现象,这也就要求进行法治国家的建设,打造好制度的笼子。大家的解读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表明执政党和国家会更加重视依法治国的议题。这是执政党基于社会各种形势的变化和社会期待的一种判断,也是执政党保持自身优势的举措。执政党不是国家机关,但在中国社会具有特殊地位,执政党把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这个行动本身就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中国的法治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契机。 
海南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教研室主任

王琳:推进“依法治国”需要重点讨论的关键议题是什么>>详细

  法治的实质是良法之治,有法律不等于有法治,只有制定良好的法律并得到全社会一体遵行,法律能够自动运转,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问题在于,推行法治触及执政者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各种明里暗里的抵制。“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法,这是自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建设“四个现代化”以来,执政党对国家建设战略目标的重大调整。“依法治国”从过去单纯的治国方式方法提升到了“既是手段也是目标”,并伴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获得了独立地位。而如何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让法律的切实施行不再成为难题,或将是下一步推进“依法治国”需要重点讨论和解决的关键议题。

媒体:依法治国 四中全会筹备期释放的强烈信号 >>详细

 可以这样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须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须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更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须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期、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等也得以普遍增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更加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期待。

媒体:依法治国,取信于民>>详细

  法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需要将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法治精神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以法治凝聚共识,让法治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观念意识和共同践行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从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内涵里汲取营养,将法治建设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实际,在科学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更要切实地立足于本国国情,特别是把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坚持把法治建设的基础放在制度建设和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上,不断提高全社会法治文明水平,着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共同建设法治社会,以法治的力量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反腐应是中国法治“新常态”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中国法治也要进入“新常态”——有贪必肃、有腐必反,“老虎”、“苍蝇”一起打,无论“老虎”多大必照打不误,就应该是一种法治“新常态”。(网友“公园社区”)【详细】
发挥政法机关职能  政法工作成效高不高,维护公平正义能力强不强,关键要看是否有一支过硬的政法队伍。要将政治建警、依法治警、素质强警统一起来,把依法治警作为重中之重。(网友“东郊付”)【详细】
使用其他帐号登陆:

  改革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词,落点仍在“改革”、重点却在“深化”,但前提在“全面”。与以往“改革”更多与经济领域联系在一起不同,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全深改”时代,法治领域的改革更为引人注目。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召开的四次四中全会,除十五届四中全会关注国企改革之外,其他三次均聚焦党建。以“依法治国”为四中全会议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如何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让法律的切实施行不再成为难题,或将是下一步推进“依法治国”需要重点讨论和解决的关键议题。                                                                                                                          【本期编辑:万鹏】

往期回顾

观察家

进入人民网大型理论专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