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文:回到孔子那裡去尋找智慧
中華民族的靈魂和根本在中華文化
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文化的復興是相聯系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當中,唯有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一直沒有斷過。中國的文化像血脈一樣不斷在流動,不斷貫徹於中華民族生存生活始終。從這一點來看,中國的文化,實際上是中國民族的靈魂所在。
除了五千年來延續不斷,能夠生生不息之外,中華文化也是團結各個民族的精神力量。中國疆域遼闊,有五十六個民族,也有不同宗教信仰,如新疆很多人信仰伊斯蘭教,西藏是藏傳佛教,雲南也有信小乘佛教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習慣,但中國又是各民族團結的統一國家。這在國外很多人看來,覺得很不可理解。因為蘇聯解體以后,他們不同的民族、宗教就分成了很多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就是因為宗教信仰不一樣,一個是印度教,一個伊斯蘭教,后來就分裂了,兩國還經常有矛盾沖突。
那麼,是什麼力量把各民族凝聚起來,使他們不分裂?這種力量就是中華文化。不管哪個民族,哪個宗教信仰,都認同中華民族這個文化。中華文化實際上是多元文化的和合。比如我們經常講炎黃子孫,炎、黃過去是兩個部落。從源頭來看,中國文化本來是北狄文化、西戎文化、東夷文化、南越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本來就是多元融合的文化。正因為內在包涵了多元文化,所以有凝聚力、向心力和親和力,各個民族文化都有共同的基因在裡面,所以大家都能夠認同中華文化。這個在其他國家來看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中國是做到了。
一方面,中國的文化是中華五千年延續不斷的血脈﹔另一方面,中國文化是五十六個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宗教文化的融合。從這兩方面來看,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根,是靈魂,是精神家園。
中國文化對世界的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解決當前中國的現實問題,而且對當前世界的問題也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1988年,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會上大家一致認為,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裡,去尋找智慧。我認為以下幾點傳統智慧,對解決現代中國和世界的問題最有意義。
第一,孔子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處理人與人、國與國關系的基本原則,這已經寫進聯合國憲章了。我不願意做的,我也不強加給別人。譬如我不希望戰爭,也不把戰爭強加給別人。這個原則體現了推己及人的愛,設身處地為他人想一想。當前國內、國際的一些沖突,一些矛盾,一些戰爭都是不應該發生的,都應該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原則來解決。例如美國不希望自己國內發生動亂、戰爭,但是它卻在國外挑起動亂、戰爭,便是違背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原則。
當然,西方文化同中國文化不一樣。西方文化是一元文化,從古希臘到費爾巴哈,都是要追求現象世界背后的“第一性”。西方人大都信奉一元論,比如上帝創造了萬物,違反上帝都是不對的。一元論下二元是對立的,如民主和專制。西方總認為他們的自由、民主等政治價值是最好的,想推向世界,把它普世化,卻不考慮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國情,就容易出問題。
第二,以和為貴。人類能夠繁衍發展,必須要有一個安定和平的環境。如果一個國家打仗、動亂的話,人民的生命財產都受到破壞,哪裡還能夠發展?
中國從西周以來,就講“協和萬邦”。當時有很多諸侯國,以現代眼光來看就是國際社會。“五經”中不管《周禮》也好,《詩經》也好,《周易》也好,都非常強調“和”。孔子講“和而不同”,有不同的意見沒關系,我們可以求同存異,還可以求同化異,通過溝通把不同的意見化掉。《國語·鄭語》講“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 中國文化講究和合,和實生物,不同的因素、元素和合起來才能產生萬物,才能夠導致多元文化的融合﹔“以他平他謂之和”,就是尊重他者。國家與國家、人與人之間,怎麼樣能夠做到和諧?關鍵就是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例如在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上,強調要相互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
2013年美國考古學家在肯尼亞發現明代的銅錢,推測當年鄭和下西洋時可能已經到過那裡。鄭和下西洋,到了很多國家,都是和平外交,給對方很多好的東西,如茶葉、絲綢等,而不是去掠奪它的財產,掠奪它的人口,把它變成殖民地。中國自古以來一直是和平外交,到了現代我們又主動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外交政策是一貫的。現在有些國家提“中國威脅論”,都是出於自己的利益,為了遏制中國,是別有用心的。如日本講中國威脅論,是為了自己能夠修憲,達到軍事擴張的目的。
相關專題 |
· 《人民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