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要務
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這一表述充分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新要求,可視為彰顯思想力量、建設一流智庫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應在以下四個方面有新的突破。
一是理論建設。智庫建設要緊密結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和國際趨勢,對國家的重大實踐問題和內外政策作出系統的理論論証,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智庫的理論建設成果要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現實和根本要求,突出時代性和前瞻性﹔要適應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接受習慣和思維方式的新變化,增強科學性和針對性﹔要善於運用新的文化載體和符合各階層思維特點的話語體系,增強親和力和引導力。理論建設的關鍵還在於為一些重大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觀點支撐,既要具有中國特色,又要能為外界所理解和接受。中國故事、國際表達,擴大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要有助於國際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中國學派”的形成。
二是戰略研究。社會科學要把理論變成戰略,要對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工作中重大戰略性問題加強研究。對國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問題,要能澄清“遠慮”、擺脫“近憂”,解除“遠慮”和“近憂”兩難境地的困擾。要研究后金融危機時期國際形勢走向,主要大國內政和外交走向及其對中國的影響。要在中國參與全球經濟與政治結構治理、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的發展上,作出戰略性的定位,形成國際關系等領域的“中國意識”。
三是社會引領。智庫在社會引導上,要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擔當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智庫要能在公共領域和社會公眾中形成有利於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有利於凝聚社會向心力的正面引領。社會引導上的這種公共性、開放性與智庫的社會責任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智庫的專家學者在發揮社會引領作用中,要能褒優貶劣、激濁揚清,切實在精於引導亮點、勇於碰撞熱點、善於解析疑點、敢於破解難點上,發揮思想的力量。智庫的專家學者在引導輿論和民意上的這種獨特優勢,往往被稱譽為“公共知識分子”。“公共知識分子”既是智庫建設的核心,也是智庫聲譽的標識。引領社會的崇高責任感,是“公共知識分子”的靈魂所在。
四是政策建言。多出“中國方案”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根本。智庫不能坐而論道,要增強研究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用性,積極建言獻策,能夠為各級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門,及其各類社會組織機構及時提出有的放矢的措施和政策建議,多出務實管用的對策和方案。
總之,“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就其要義而言,就是要盡顯思想的力量,在理論建設上突出“中國學派”,在戰略研究上彰昭“中國意識”,在社會引領上凸顯“中國話語”,在政策建言上形成“中國方案”。
(作者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武漢大學教授)
相關專題 |
· 《人民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