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力量
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首次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主要是為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作為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改革思路和要求提出的。智庫建設之“中國特色”和“新型”,體現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要求實現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這一轉變的關鍵點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主體的變化,講“管理”是以政府為主體,講“治理”則是多元和多方的協同,特別是社會各階層及社會組織廣泛參與,形成政府、社會和不同階層群體的協同治理﹔另一方面是過程的變化,政治體制的運行過程不只是單獨的政府行為,而是社會相關各方共同參與、共同治理的過程,過程協同是主體多元和多樣的必然賡續。
有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要適應“管理”到 “治理”轉變中主體和過程變化的特點,廣開言路、集中民智,使代表多元和多樣利益的見解、見識得到釋放,使反映多元和多樣要求的智慧、智力得到迸發。和而不同,方能形成合力。還要集思廣益、凝聚共識,使體現多元和多樣的思想能夠求同存異,進而作出改革和發展的“最優化”選擇。因此,“建設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是與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相適應的,是這一改革的思想載體和思想力量所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呼喚“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
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在社會主義政治建設上就要健全民主制度和民主形式,特別要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全社會開展多層面、多渠道、多形式的廣泛的民主協商。無論是對戰略性的還是政策性的問題,所有協商主體和對象各抒己見,雖精彩紛呈,卻難免莫衷一是,各方意見也易於碎片化、片面化。而智庫則能梳理和整合“堅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的各方意見,使其更具全面性、權威性和可行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協商,呼喚“新型智庫”的建設和發展。
以“中國特色”為根基的智庫,要以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重大問題,以及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為主旨和目標,要高度關注思想文化引導的及時性、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高度重視激揚思想力量、凝聚社會共識,弘揚社會正氣、傳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的需要,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選擇。
特別要提到的是,高校是國際學術和思想交匯、交流的大平台,各方面高層次人才集中、各學科集聚,易於形成協同創新之勢,以此為平台和資源建設的高校智庫,更利於立法協商、行政協商、民主協商、參政協商、社會協商等,更能顯現“新型智庫”的優勢和特色。
相關專題 |
· 《人民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