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各種知識層出不窮,迫切要求我們每個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努力具備符合時代要求的知識結構。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一個關系到中華民族能否持續發展、能否實現民族復興大業的戰略問題。[詳細]

秋石:用夢想、機會和奮斗創造美好
  夢想,一個令人神往、惹人遐思的字眼!夢想寄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人們的理想蒙上一層詩意的光輝。夢想,如同璀璨的星光照耀在我們的前面,使我們的生活有盼頭,有奔頭,有目標,有意義﹔夢想,使我們忘記生活的苦澀,勞作的艱辛,犧牲的痛苦﹔夢想,使我們奮力前行,勇於擔當。沒有夢想的人生是暗淡的,沒有夢想的民族是悲哀的,沒有夢想的社會是沉悶的,缺少夢想的時代是乏味的。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也不乏美麗的夢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的先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很早就把夢想播種在這方土地上,把汗水揮洒在這方土地上,把熱血澆灌在這方土地上。羿射九日,嫦娥奔月,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這些瑰麗的神話正是中華民族追求夢想、向往光明和進步的生動寫照。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中落伍了,從此一個偉大的中國夢在深深的凍土層中著床萌發,這就是追趕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夢想,才使得我們民族在積貧積弱、遍體鱗傷中沒有沉淪,才激勵著幾代中國人上下求索,開拓進取,前赴后繼,英勇奮斗,才使得中國沖破暗夜,走進曙色,洗刷恥辱,走向復興,才走出一條通向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夢想,才有了波瀾壯闊、慷慨悲歌的中國近代史,才有了南湖紅船載來的第一縷晨光,才有了天安門廣場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才有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春天的故事。可以說,夢想就是民族復興之光。如果沒有夢想,我們的民族就有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苦海,中華文明就不可能重新放射萬丈光華。
  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近代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處在這樣一個大時代,中國夢對於中國人來說不是虛幻的、虛無縹緲的,而是感同身受、具體而微的。實現中國夢,對中國的每一個老百姓來說,意味著揚眉吐氣,不再受奴役和欺凌,不再蒙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恥辱,找回作為中國人、作為這片土地主人的尊嚴﹔意味著豐衣足食、安居樂業,過上富足而體面的生活﹔意味著創造人生精彩、實現人生價值的廣闊空間﹔意味著放飛和實現自身夢想的大環境、大背景。正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匯成了偉大的中國夢,匯成了變革中國、改造中國、富強中國的磅礡力量。
  當今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農民盼望過上城裡人一樣的生活,市民期望擁有寬敞舒適的房子,莘莘學子渴望求學改變命運,所有勞動者都希望通過誠實勞動把日子過得更紅火……他們要圓的,是安居夢、健康夢、求學夢、創業夢、成功夢。這些夢想也許並不宏大,但都使我們感動,都是中國夢的應有之義,都是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離開個人的夢想,離開人民群眾對於幸福生活的期盼,抽象地談論中國夢沒有意義,那樣會使中國夢空洞化、空殼化,失去應有的感召力。我們要向習近平主席所要求的那樣,把人民群眾對於幸福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過程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黨員干部要做學習貫徹黨章的模范
姜明安:規范黨內法規是法治中國需要
辛鳴:中國夢 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
干部人事制度需要更多“微改革”
國務院布局"年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亟待突破
  在日前國務院出台的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中,行政體制改革位居各項改革首位,此項改革將以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為重點。城鎮化作為本屆政府改革主打內容,其方向得到進一步明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則再度被提,亟待有所突破。
  隨著5月24日國務院批轉國家發改委的一紙意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導的改革整體布局正式啟幕。
  據這份《關於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今年的年度改革中,國務院將在七個領域著力推進,其中“行政體制改革”被排為首陣,打破過去四年一直以經濟領域改革居首的模式。與以往類似文件不同的是,“總體要求”中未出現“穩增長、控物價”之類字眼。
  類似細節被敏感的觀察者們注意到,將其解讀為決策者的改革思路正在起變化。新加坡《聯合早報》在當日報道中,認為“總體要求”中未提“穩增長、控物價”,反映出“新一任決策者將對經濟降速有相對更高的容忍度”。
  “國務院年度改革戰略一定要與十八大布局緊密結合。”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指出,今年的改革重點,均契合並回應了社會爭議焦點。此外,與以往相比較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明確了年內將啟動或要完成的具體工作內容。
  今年《意見》的指導思想中,關鍵詞體現為經濟轉型、民生改善、社會公正,並提出要“使改革紅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總體要求中,首次提到要處理好增量改革與存量優化的關系。
  回顧過去三年的同期《意見》,每一年的改革重點均與當年的大背景密切相關,改革布局亦隨之起伏變化。
  2010年作為重要過渡年,微觀經濟層面的壓力受到關注,同年的《意見》將“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作為改革首要之舉。次年改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改革,並且未提及行政體制改革,轉而代之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2012年,行政體制改革再提,排在年度改革第九項,首推的則是基本經濟制度。
  相較而言,雖然去年的改革同樣強調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但在遲福林看來,今年的整體改革思路在這方面體現得尤其明顯,“今年改革比較大的特點,在於把政府與市場關系真正作為重點。”他認為,這是2013年全國“兩會”確定該戰略指導思想后,體現在年度改革戰略中的重要布局變化。《意見》中的各項改革,無一不圍繞這一主線在謀篇布局。
  回溯今年以來新一屆政府的執政,簡政放權一直引人注目。“本屆政府組建后,就緊緊抓住政府放權,加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遲福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也是正確解決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重要前提。
  根據《意見》,今年中國政府所要推進的行政體制改革,除了完成新組建部門“三定”規定,制定和相關部門“三定”規定修訂工作以外,將繼續簡政放權,下決心減少審批事項。

劉世錦:改革是中國發展的最大紅利
市場觀察:北京房價為何越調越漲?
鄭新立:圍繞轉變發展方式深化改革
正確處理收入分配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中央巡視組被熱議的民意冀望
  近段時間,中央巡視組格外受到矚目,熱議中央巡視組的背后洋溢著民意的深沉期待,即希望中央巡視組在推動反腐上卓有建樹,發現更多的“老虎”,敢於碰硬,就應敢於揪出“老虎”。
  蒼蠅、臭虫要打,老虎更應打。對於中央巡視組來說,當好黨中央的“千裡眼”,找出“老虎和蒼蠅”,是不容推卸的職責。《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試行)》明確規定,中央巡視組主要負責對省部級官員進行巡視。據悉,新一輪巡視工作主要集中在四個重點,“圍繞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著力發現領導干部是否存在權錢交易、以權謀私、貪污賄賂、腐化墮落等違紀違法問題”,“著力發現是否存在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等等。在這些重點上發力與突破,勢必助推反腐進程。
  成立巡視組,敢於碰硬,彰顯了中央反腐的決心和行動。而從中央巡視組目前的動作看,同樣值得期待。目前,10個中央巡視組已經各就各位,均已對外公開了巡視組的相關信息,包括巡視組組長、副組長名單及通信地址、值班電話、手機等。這是傾聽民意的真誠姿態,也是公開接受監督的自信體現,更能夠“密切聯系群眾,拓寬發現問題的渠道和途徑”。
  公開聯系方式,並不是簡單的守株待兔,止於接受公眾舉報。巡視組除了大范圍接訪,更要走訪,聽街談巷議,找個人談話,據原中央第二巡視組組長祁培文透露,“個別談話”是巡視組最重要、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個別談話,好處多多,由於談話人少,更容易推心置腹,被談話對象也願意講出心裡話,比如“涉及對某位領導同志的具體評價”。
  別小看了“個別談話”,談話是技巧,聽出弦外音是本事,對於巡視組來說,通過“個別談話”能夠發現一些反腐線索。祁培文回憶,當年,時任天津市檢察院檢察長李寶金跟巡視組說“來天津你們想辦什麼事就找我,市長辦不了的事,我都可以辦”。一個市檢察長居然比市長還有“能耐”?據內部人透露,原來李寶金的“能耐”在於,“你不給他辦,他就辦你。即利用查案的職權,抓你的小辮子。”后來,經過調查,李寶金為數家企業牟取利益、挪用巨額公款等案情浮出水面。
  不知道中央巡視組此次巡查,能夠從談話中發現多少“李寶金”?也不知從街談巷議中找到多少反腐線索,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央巡視組絕不是走馬觀花,而是動真格,來實的,比如,中紀委書記王岐山要求中央巡視工作要關口前移,“下沉一級”了解干部情況,抽查領導干部報告的個人有關事項。此舉頗受關注,不僅提高了反腐的精准度,更把力氣用在了刀刃上。當然,中央巡視組本身並不是反腐機構,但“發現和反映違法違紀線索”,是反腐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隻要中央巡視組不辱使命,“李寶金”們的日子必然越來越難過,貪官就很難潛伏。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反腐應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更需不斷健全制度,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真正鏟除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從而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竹立家:建立一個廉價廉潔政府
中央機關遴選公務員對任職經歷有新要求
姚桓:在基層,需妥善處理利益關系
燕繼榮:行政審批改革政府應做好"加減法"
高考改革不能脫離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向我們走來,今年直接參加高考的考生有900萬人左右。因為事關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事關許多中學的辦學成效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績,事關教育公平和社會秩序的維護,所以高考牽動著整個社會的神經。
  高考是高競爭、高利害、高風險的大規模選拔性考試。小考場連著大社會,一到高考時節,社會各界為高考服務、讓路,高考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大事,連上海合作組織開會時間都可以因為高考推遲一小時。為保証高考順利進行,工地可以停工,交通可以管制,有的城市有志願服務的愛心出租車,有的地方電視台不停地做關於高考的現場直播……這些不免讓人感嘆,中國真是一個考試社會。
  英國學者羅伯特·蒙哥馬利在《考試的新探索》一書中指出:英國是一個熱衷於考試的國家,考試的影響在英國是如此深遠,以至於隻有歷史學家的探索才有助於弄清楚這個復雜的問題,“考試已經這樣穩固地站定了腳跟,要廢除它似乎比取消篝火節和聖誕節更無可能”。
  其實在中國,考試的地位和影響比英國有過之而無不及。自古以來,考試在中國讀書人的社會生活中便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代的科舉如此,現代的高考也如此。高考是一項重大的社會活動和民生議題。高考不僅是一種考試,它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社會,與千百萬民眾利害相關,因為高考實際上關系到每個人的職業選擇和未來生活的方式。
  對中國人來說,高考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熱點話題。每到高考和錄取季節,更是成為焦點話題,所有媒體都聚焦於高考。隻要有一個考場、一個考生出現狀況,特別是發生意外情況,立即會成為新聞。因此,考生和家長、教師全神貫注,高考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則戒慎恐懼,如履薄冰。
  在當代中國,考試與人們如影隨形。一個人從小到大,不知道要經過大大小小多少次考試,有的人幾乎可以說是活到老、考到老,所以在中國有“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考”的說法。有考試,說明有機會,而且往往是發展和上升的機會。無論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反正有的考試是你必經的關口,而高考往往是人們經歷的各種考試中最重要的一次。
  盡管高考有其局限和弊端,但它是一個適應中國國情的國家教育考試。高考給學生帶來學習負擔和備考壓力,給中學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但因為高考具有目前各個領域中相對最為公平的競爭機制,它同時又是社會矛盾的“減壓器”和社會風氣的“淨化機”,事關千家萬戶,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
  高考是中國傳統文化遺傳和現實社會環境的產物,現行高考制度有其產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招生考試制度﹔有什麼樣的社會環境,就有什麼樣的招生考試方式。高考改革不能脫離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當代社會現實,必須植根於中國社會的深厚土壤。隻有如此,我們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才不會脫離實際,才具有可行性。

海外帶薪實習:“洋經歷”還是“洋苦力”?
鐵凝:拍賣錢鐘書楊絳書信有悖文化良知
歷史文化名人解讀屈原四人談
劉少奇:沒有理論的人容易被“俘虜”






我要發表留言(現有留言: 條)
  • 匿名發表  署名:
  • 驗証碼:

  •    
  • 留言須知
  • 編輯:朱書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