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高考改革不能脫離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
2013年06月03日08:16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向我們走來,今年直接參加高考的考生有900萬人左右。因為事關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事關許多中學的辦學成效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績,事關教育公平和社會秩序的維護,所以高考牽動著整個社會的神經。

  高考是高競爭、高利害、高風險的大規模選拔性考試。小考場連著大社會,一到高考時節,社會各界為高考服務、讓路,高考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大事,連上海合作組織開會時間都可以因為高考推遲一小時。為保証高考順利進行,工地可以停工,交通可以管制,有的城市有志願服務的愛心出租車,有的地方電視台不停地做關於高考的現場直播……這些不免讓人感嘆,中國真是一個考試社會。

  英國學者羅伯特·蒙哥馬利在《考試的新探索》一書中指出:英國是一個熱衷於考試的國家,考試的影響在英國是如此深遠,以至於隻有歷史學家的探索才有助於弄清楚這個復雜的問題,“考試已經這樣穩固地站定了腳跟,要廢除它似乎比取消篝火節和聖誕節更無可能”。

  其實在中國,考試的地位和影響比英國有過之而無不及。自古以來,考試在中國讀書人的社會生活中便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代的科舉如此,現代的高考也如此。高考是一項重大的社會活動和民生議題。高考不僅是一種考試,它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社會,與千百萬民眾利害相關,因為高考實際上關系到每個人的職業選擇和未來生活的方式。

  對中國人來說,高考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熱點話題。每到高考和錄取季節,更是成為焦點話題,所有媒體都聚焦於高考。隻要有一個考場、一個考生出現狀況,特別是發生意外情況,立即會成為新聞。因此,考生和家長、教師全神貫注,高考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則戒慎恐懼,如履薄冰。

  在當代中國,考試與人們如影隨形。一個人從小到大,不知道要經過大大小小多少次考試,有的人幾乎可以說是活到老、考到老,所以在中國有“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考”的說法。有考試,說明有機會,而且往往是發展和上升的機會。無論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反正有的考試是你必經的關口,而高考往往是人們經歷的各種考試中最重要的一次。

  盡管高考有其局限和弊端,但它是一個適應中國國情的國家教育考試。高考給學生帶來學習負擔和備考壓力,給中學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但因為高考具有目前各個領域中相對最為公平的競爭機制,它同時又是社會矛盾的“減壓器”和社會風氣的“淨化機”,事關千家萬戶,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

  高考是中國傳統文化遺傳和現實社會環境的產物,現行高考制度有其產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招生考試制度﹔有什麼樣的社會環境,就有什麼樣的招生考試方式。高考改革不能脫離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當代社會現實,必須植根於中國社會的深厚土壤。隻有如此,我們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才不會脫離實際,才具有可行性。(作者為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責編:朱書緣、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