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黨建政治

(專家視線)

姚桓:在基層,需妥善處理利益關系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授  姚  桓

2013年06月05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作為基層干部,既要促進發展富一方百姓,又要維護穩定保一方和諧。發展與和諧,既是黨和政府的要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企盼。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二者的關系?能否統籌兼顧、避免顧此失彼?這是困擾許多基層干部的大問題。

  站在科學發展觀的高度看,發展與和諧之間不是此消彼長、互相對立的,而是辯証統一的:從根本上講,發展有助於社會和諧﹔和諧也能夠促進發展。當然,歷史和現實中確實有這種現象: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社會關系緊張,各種矛盾激化,乃至演變為動蕩,最終又影響了發展。“現代化孕育著穩定,現代化的過程滋生著動亂”。外國學者總結的公式反映了這種發展中的“悖論”。導致這種“悖論”有許多復雜原因:發展畸形,僅僅表現為單項的經濟增長﹔發展中的各種復雜關系未能妥善處理,從而引發群眾的不滿。因此,不能把發展看作造成社會不和諧的誘因,更不能靠犧牲發展來保持和諧穩定。另一方面,也不能置發展中的問題於不顧,以為各種矛盾會隨著發展而自然得到解決。必須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努力形成發展與和諧互相促進的良性關系。

  要在實踐中達到這個目標,就要求基層干部能夠系統思維,科學謀劃發展,堅持發展的人民性、全面性,達到: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統一,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創造活力與和諧穩定的統一,競爭局面、進取性與公平感、安全感、歸屬感的統一,事業進步與人的素質提高、自身全面發展的統一。這裡的關鍵,不是採取狂飆突進式的措施,而是通過積極穩妥的改革,制定精細化的政策,妥善處理復雜的利益關系。的確,利益是“敏感的神經”。同樣,利益離開正確思想的引導,也會使人們發昏。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中國發展的動力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人們為各自的利益去自發地博弈,而是實現共同目標的積極工作態度和拼搏精神。樹立這樣的態度和精神,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引導,也需要靠正確的利益格局去培養和鞏固。“帕累托改進”原理啟示我們,不應在滿足一些人的利益時損害另一些人的利益,共進、雙贏、普惠應當成為處理利益關系的原則。

  再從微觀看,利益格局實際是保証國家、整體利益優先又考慮、照顧個體利益的利益融合機制。在這種機制下,群眾對國家利益、整體利益有高度認同,對“國家好、集體好,個人才能好”有切身體驗。在這個機制下,辛勤勞動、努力擔當、敢於創造受到尊重和鼓勵,付出與收獲成正比。在這個機制下,因態度和貢獻不同,人們收入會有差別,但不過於懸殊,困難者受到照顧。在這個機制下,人們崇尚先進和奉獻,鄙視好逸惡勞和嫉賢妒能。這樣,落后、狹隘的嫉妒心理轉化為積極進取的競爭意識,而競爭是有序、良性的,不是勝者通吃,而是互相激勵、互惠共進,共享發展成果。有了這樣的利益融合機制,不和諧因素會及時化解,發展與和諧就能夠實現相互促進。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04日 17 版)

(責編:朱書緣、趙晶)
相關專題
· 姚桓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