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月13日9時8分,著名社會學家、農村問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原所長陸學藝因心臟病在北京逝世。窮其一生,他的學術研究都和國家發展緊密聯系。本期“特別關注”我們一起來回顧陸學藝老師一生的經典著作、重要講話和學術觀點,共同體會一位學者的社會擔當和家國情懷。
為悼念陸學藝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專門設立了靈堂。
壯年時期,他情系三農,為農村問題研究傾盡心血,助推“包產到戶”、關注糧食安全、開啟“農村發展理論”研究先河,成就卓然
【進一步破除計劃經濟體制對農民的束縛】
歷史的經驗表明,凡是農村的某個問題,不是一縣─地存在而是全國性的、比較普遍地發生,不是一年二年,而是連續多年屢治不愈,那就不是因為一般講的干部問題、認識問題、執行問題、工作不到位的問題,而是體制性、制度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單靠加強領導、提高認識、改進工作是解決不了的,而要靠改革、靠調整原來的體制安排、靠制定新的政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詳細]
【新一輪農村改革為什麼難】
農村體制改革的任務還很重,計劃經濟體制束縛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的障礙還很多,最主要的有兩個,一是戶口制度,一是土地制度。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突破的。一開始,就搞得轟轟烈烈、成效卓著,但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因為農村第二步改革沒有跟上,農村形勢時晴時陰,變化不定。30年農村改革和發展的風風雨雨,我都親身經歷了,深有感觸。 [詳細]
【農村發展的三個“黃金時代”和糧食安全問題】
近幾年,我到各地農村去調研,聽老農民、老村干部憶古論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老農民們有一個共同的說法,他們普遍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發展有兩個時段是最好的。一是1949年到1955年,二是1978年到1984年,近幾年也很好。查閱文獻資料可以証明:老農民們說的是真實的,他們講到的兩個6年,確實是好的。
1949—1954年,糧食從1949年的2264億斤增加到3679億斤,增加1415億斤,平均每年增加283億斤,每年遞增10.2%﹔棉花從890萬擔增加到3038萬擔,平均每年增加430萬擔,每年遞增28%﹔農業總產值從326億元增加到575億元,平均每年增加50億元,按可比價計,每年遞增9.9%(因為沒有1948年的數據,隻能用1949年的做基數)。 [詳細]
【農民工體制的種種弊端】
農民工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對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的一面。但是,我們不能不注意到農民的貢獻是在工作環境很不正常,各方面條件很不利的情況下做出來的,更顯得這種貢獻的可貴。大家知道,在50年代后期,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實行城鄉分治的戶籍管理制度,對城市居民實行一種政策,對農村農民實行另一種政策。因為戶籍制度至今並沒有根本改革,形成了這種一國兩策的格局。所以,雖然農民進城了,在城裡的二、三產業的單位裡工作了,但農民工的戶籍仍是農業戶口,農民的身份沒有變,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詳細]
》》》 點擊更多陸學藝老師“三農問題”文章
更多閱讀:
陸學藝:把東北平原建成大糧倉
在優化社會結構中凝聚力量——對話社會學者陸學藝
陸學藝:對社會建設地位的新審視
陸學藝:社會建設就是建設社會現代化
陸學藝等專家呼吁推進殘疾人社會組織研究
陸學藝:別讓社會結構成為現代化的“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