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人民日報理論版

鄭新立:圍繞轉變發展方式深化改革

2013年06月05日08: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改革來推動。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深化改革。

    圍繞推動經濟增長從投資、出口驅動型向消費驅動型轉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產能過剩是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是長期以來在經濟發展指導思想上重投資、輕消費的結果。受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進口需求下降的影響,我國產能過剩的矛盾更加突出。理順投資與消費的關系,提高居民消費率,降低投資率,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首要任務。

  解決投資與消費的矛盾,需要從思想認識入手。在計劃經濟時代,供給短缺、需求膨脹的主要原因是投資和生產的計劃權限集中在政府手中,企業缺乏生產積極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贏利動機驅使,投資具有擴張沖動,而居民收入增長則受到制約。我國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隻有20年左右,我們對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在經濟工作的指導方針和調控政策上往往把解決短缺問題作為主要矛盾,而對如何解決好分配問題以擴大居民消費需求重視不夠。雖然採取了許多措施限制低水平重復建設,但不足以抑制投資沖動,導致投資與消費關系扭曲,產能出現嚴重過剩。對此,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並把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作為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繼續強調這一問題,特別提出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釋放居民消費潛力。

  提高居民消費率,使人民群眾從經濟發展中更多受益,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不僅要擴大居民個人消費,而且要擴大公共服務消費,盡快改變公共服務供不應求的狀況。應通過多種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更多地投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改善消費環境。

  擴大消費,重要前提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的橄欖型收入結構。今年初,國務院批轉了《關於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落實好中央精神,切實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成為實現經濟增長由投資、出口驅動型向消費驅動型轉變的關鍵。

  圍繞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深化“營改增”稅制改革

  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是我國經濟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2011年,我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為35%,遠低於世界平均62%的水平,比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還低15個百分點。如果能用5—10年的時間,使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提高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就可新增就業崗位1.1億個,大大緩解就業壓力。

  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理論根源是第三產業不創造價值的傳統經濟理論。計劃經濟時代的傳統經濟理論認為,隻有物質生產部門才創造財富。所謂物質生產部門,就是工業、農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和郵電業等,除此之外的服務業是不創造價值的。雖然改革開放以來這種陳舊的理論已被打破,但其影響仍然存在。比如,在發展規劃和政策制定中,對第二產業給予鼓勵支持,而對第三產業實行高稅率、高地價甚至高水價、高電價。目前,對第三產業實行的營業稅的稅負比第二產業的增值稅平均重1/3左右。第三產業經營者大部分是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稅負重加重了它們的負擔,抑制了群眾的創業熱情。

  近年來“營改增”試點城市的經驗表明,稅負降低之后,第三產業會出現蓬勃發展的局面,特別是在物流、研發等領域,人們創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應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盡快在第三產業的各個領域和全國范圍推廣“營改增”。同時,進一步提高對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的稅收起征點,以“放水養魚”、搞活經濟、培植財源。

下一頁
(責編:朱書緣、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