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業單位”正面臨著一場改革風潮,近年來,中央相繼發布有關於企事業單位改革的文件、指導意見,為改革指明方向。在改革過程中,企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緩慢,也受到了很多事業單位人員的質疑。很多事業單位人員害怕改革,抵觸改革,改制,到底對他們意味著什麼?(新華網6月3日)
從黨的十四大提出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目標算起,中國特有的“事業單位”改革已經走過了19年歷程。“企事業單位”,這一詞匯經常出現在媒體報道中,涉及的負面新聞也不少。事業單位改革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中央已經確定了一張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時間表到2015年,中國將在清理規范基礎上完成事業單位分類;到2020年,中國將形成新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有統計稱,我國有126萬個事業單位,共計3000多萬正式職工,另有900萬離退休人員,總數超過4000萬人,卻還有無數懷著編制夢的人,近十年來,“編制熱”一直處在“躥升”狀態,成為輿論關注的社會現象,“事業編制”這樣的鐵飯碗顯得是眾人捧月。“金飯碗”身份一直很受追捧,這些條件仿佛確實足以讓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成百乃至上千人搶一個熱門崗位了。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為何對養老保險改革有所抵觸?《人民日報》撰文,披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試點工作推進緩慢,並遭到事業單位人員普遍質疑,認為最大的阻礙不是工資而是改制砸破了鐵飯碗。這個求穩心態對個人而言來說其實是一種能力的制約,都去求穩去了,須拼搏須創造的使命誰來畫句號?確實在當今社會由於對外的就業壓力大,穩定性降低,不公平不平衡缺乏保障等因素都是“編制熱”的原因之一,這實際上是一種惰性。我們應該正確看待“事業編”這樣的鐵飯碗,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有沒有編制的區別將不復存在,附在“編制”上的光環終將退去。養老保險試點改革,無非達到了釜底抽薪的效果,改變群體養老不公平的現狀。
我國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事業單位存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政事不分、管辦不分等都與政府對事業單位管理體制不完善密切相關,一些事業單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機制不活。有的事業單位對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追求,偏離了公共服務這個公共機構的基本價值取向。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關鍵要從體制機制入手,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調整和規范政事關系。
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結構在改革中很難被打破,成為事業單位改革的最大阻力。這些問題影響了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迫切需要通過分類改革加以解決。要改變目前的狀況,除了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還需改變雙軌制的不平等,莫讓“編制夢”變了味。(長江網 曹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