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理论 >> 理论书库 >> 《民生论》

 

《民生论》

  李小宁 著  人民出版社 出版

内容简介

  民生问题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重要的课题。中国从上古开始就产生了朴素的民生思想。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历史变革前后,民生必然是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更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更加体现出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李小宁著的《民生论》着眼民生,从史料出发,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现代民生理念,对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生思想与实践做了客观的梳理。 
  本书共分八章,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后等历史时期的民生思想与实践,并一并梳理了港澳台地区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民生思想与实践。
【目录】【前言】

序言

  纵观古今中外,民生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关于民生问题的研究,也是一个持久的课题。中国从上古开始就产生了朴素的民生思想,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民生必然是众多思想家与政治家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政府更是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

   中国民生研究院成立七年来,以“研究民生问题,服务改善民生”为宗旨,承担民生领域的课题研究、专业咨询与专业培训;已聚集了近百名研究与关注民生的学者、官员共同参与,进行了诸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
   李小宁是一名年轻同志,一直担任中国民生研究院秘书长,以及该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繁忙工作之余钻研民生问题,对古今中外的民生思想与实践做了梳理,所著《民生论》对研究民生问题无疑具有参考价值。
   是为序。
 杜润生
 2015年1月2日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民生

纵观我国历史,以民为本的民生思想源远流长,萌于西周,成于春秋,盛于明清。在我国古代,有远见卓识的执政者,无不把改善民生视为经世治国的最高境界,以民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民为本的民生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
  按照公认的划分方式,中国古代是指从先秦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古代“民生”的内涵与当今的“民生”不完全相同,但归根结底,与人民的生计有关。本章着重梳理的是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与民生实践。

阅读全部

第二章 旧民主主义时期的民生

旧民主主义时期是指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后至五四运动(1919年)前的这段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列强瓜分中国、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这一时期有两股新兴的势力,一是代表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一是代表资产阶级的中华民国。他们在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在民生发展的历史长卷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阅读全部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民生

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旗帜鲜明地确定自身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党的基本任务是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之后,随着共产党规模的壮大、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性质认识的加深,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领导广大人民用革命的力量推翻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才是解决中国近代民生问题的唯一出路。

阅读全部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生

新中国是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的。由于连年的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城镇失业工人从1949年到1951年年均达四百余万人,失业率高达20%以上,失业工人的生活非常困难”。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另外,由于旧中国长期受封建制度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到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文盲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0%,学龄儿童入学率仅占20%。也就是说当时中国的6亿人口,文盲就占了4亿多。经济、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是摆在以毛泽东为领导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从就业、教育、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体现出了符合实际的民生思想。

阅读全部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的民生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后,我国新一代领导人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并积极实践,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民生发展。

阅读全部

最新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