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理论 >> 理论书库 >> 习近平著:《摆脱贫困》

 

《摆脱贫困》

  习近平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2年7月

  闽东九县市,是福建比较贫困的地区之一。我在福建工作期间,虽然县县都跑到了,但对宁德地区的具体帮助很不够,总觉得欠了账。
  最近,我看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的一些讲话和文章,很有启发。加上最近我又到宁德地区看了几个县,看到那里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经济发展大有起色,地委领导班子精神饱满,令人十分高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的不足。
  近平同志和他的“一班人”,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对宁德的特点和历史,作了仔细的调查和认真的思考,所以提出的设想,比较切合实际。一扫时下那种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弊病。虽然近平同志已经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详细】【目录】

重版意义

  本书初版于1992年7月,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121千字。本书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一部个人专著,真实记录了他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探索。[详细]

热门文章

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贫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了它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进的过程。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为此,贫困地区干部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那么,贫困地区的干部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须从贫困地区的发展变化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这样一个大问题中去寻找答案。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我们的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阅读全部

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中国有句古训:“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靠什么来得民心呢?靠的就是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一条真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证明了这条真理。1989年的政治风波也从反面教育了我们:廉政建设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如果我们不能承担起这种历史使命,我们就会失去民心,就会被敌人找到进攻的缺口。
  应当指出,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党是能够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双重考验的,大多数党员讲奉献,立党为公;但是党内一小部分人的腐败问题确实已经到了难以容忍,不惩治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有一段时间曾流行“腐败不可避免论”,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必然会带来腐败现象。

阅读全部

从 政 杂 谈

福建省领导科学研究会约我来谈青年领导干部如何干好工作的问题。对这方面我没有专门研究,只能零星地谈一点自己在从政过程中学习和实践的体会。如果要起个题目,就叫做《从政杂谈》吧。
  “芝麻官”千钧担
  古时候,人们以“七品芝麻官”来喻指县令的官微权轻,有贬损之意。其实,当好一县之长何尝容易。我曾担任过县委书记,每与同行谈起,大家总有一致的感慨:官不大而责任不小。 如果把国家喻为一张网,全国三千多个县就像这张网上的纽结。“纽结”松动,国家政局就会发生动荡;“纽结”牢靠,国家政局就稳定。国家的政令、法令无不通过县得到具体贯彻落实。因此,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看,县一级工作好坏,关系国家的兴衰安危。

阅读全部

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

办公室,是一个单位、一个系统、一个机构的关键部门。办公室工作如何,对党委乃至一个地方全面的工作影响很大。因此,每个地方的领导都非常关心、关怀和关注办公室工作。“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办公室工作做好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就有了可靠保证。
  一、办公室工作有四个特点。
  我曾经在中央军委办公厅作过秘书工作,和大家一样,是同行。以后又相继在县、市、地区党委或政府中工作,和办公室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办公室工作,我体会最深的有四个字:一是“重”,地位重要。办公室工作任务概括起来有三个:一个是决策的参谋、智囊作用;一个是对上对下的服务;一个是机要、保密工作。

阅读全部

滴水穿石的启示

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我是在插队落户时便耳闻目睹,叹为观止的。直至现在,其锲而不舍的情景仍每每浮现在眼前,我从中领略了不少生命和运动的哲理。 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
  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当每一个工作者都成为这样的“水滴”、这样的牺牲者时,我们何愁于不能造就某种历史的成功契机?!

阅读全部

把心贴近人民 ——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

信访部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沟通民情的窗口。唐朝陈子昂有一句诗:“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意思是说,高尚的人,不追求一己之利,他所关心、济助的是普天下的老百姓。对封建王朝的中央大员来说,有此番见解确乎难能可贵,只是他依然视自己为“圣人”、救世主,依然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在信访中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愿望,汲取改进工作和作风的营养,“关心、济助”每一个需要关心济助的人,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

阅读全部

为官一场 造福一方

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解决“桥”与“路”的问题。 “桥”,即搭桥,为群众发展商品生产疏通渠道,架设桥梁。比如,对全区经济合理布局,正确指导,提供有效服务。但这还不够,还应注意解决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模糊认识,摆正一些关系。比如,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整、改”方针,不少人认为是建设、改革要收了,要停了,这是没有从积极的角度来理解三中全会精神所致。犹如整顿交通秩序、修理路面是为了车辆更加畅通一样,治理整顿是为深化改革创造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结合本地实情;既不能强调特殊性而不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我们应该有乱治乱,有热消热,有冷加温,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以推动经济健康稳步发展。这是解决“桥”的问题。

阅读全部

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

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结合当前的形势来进行。新闻工作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要认识到当前形势所赋予我们的任务、职责。十年改革的成绩是巨大的,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新闻工作一方面不能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对于各种呼声置若罔闻;另一方面又不能人云亦云,不加辨别地跟着各种思潮跑,没有一个界限。不然,就会乱套。对当前的各种社会思潮,我们要冷静地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不能受随意性的支配。冷静分析判断是需要时间的,急于做出判断往往会得出一个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从当前反映的一些问题来看,民主进程、法制建设进程确实有必要加快。但是如何加快,加快到什么程度,是要有一定科学步骤的,如果把民主绝对化了、超前化了,脱离了一定的阶段性,那么本来是非常合理的要求,就可能成为一种非常错误的东西了。

阅读全部

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

闽东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畲族同胞有十几万,占全国畲族人口总数的40%,占全省畲族人口总数的70%。这是闽东地区的一个特殊情况,也是闽东民族工作的一个特色。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这是一个原则,基于这个原则,我们有必要深刻地思考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几个问题,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一、充分认识搞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民族问题有相当的敏感性和复杂性。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作为民族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包括表现在民族文化上的民族特点和体现出民族自我意识的民族感情)是最稳定的东西。

阅读全部

发挥人大作用,把闽东的事业推向前进

闽东的发展,离不开人大工作。近年来,闽东各级人大的工作成绩显著,在全地区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还需要按照中央的精神,进一步探索人大工作规律,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努力把人大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首先,必须继续提高对人大工作的认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战争年代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现在需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一制度,而不是对制度本身有任何的怀疑和削弱。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们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美国式的三权鼎立制度。

阅读全部

积极稳妥地推进共青团的改革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共青团工作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共青团工作不太适合形势发展需要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并深化改革,才是唯一的良药。坚持什么样的改革呢?首先必须明确:共青团的性质没有变,仍然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是改革的最基本前提。青年人朝气蓬勃,改革之心甚炽,一说到“改”字,就想到“有声有色”、“如火如荼”,期待一夕成功,希望一步到位;但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特别是当经济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时,极易引发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稍有不慎,必将使整个改革工作受到影响,甚至蒙受损失。所以,共青团工作的改革,既不能“雷声大,雨点小”,也不能急风骤雨,我们的改革只能是积极稳妥地推进。

阅读全部

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

首先,有必要澄清下列认识问题。
  一、正确认识脱贫致富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发展史告诉人们:人类生活需求有两个方面,即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人类为自身的生活需要从两个方面开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因此,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脱贫致富从直观上说,是贫困地区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活动。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阅读全部

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建设好农村党组织

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如何在农村实现党的领导,这是农村党组织的历史使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得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得到具体的落实,就不能把农村党员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相对集中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减少了,但这不是一盘散沙,各干各的,各顾各的。改革以后,更需要一种凝聚力,把大家、把千百户农民吸引到一起,发展商品生产。千百万农民的团结奋斗共同努力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条件。讲凝聚力,必须讲核心,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我们的农村党组织能否发挥这样的核心作用,直接关系到脱贫致富事业的凝聚力的强弱。

阅读全部

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

我在同《福建论坛》记者的一次交谈中,提到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什么是大农业呢?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小农业是满足自给的自然经济,大农业是面对市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化涉及到观念的转变。第一,过去讲以粮为纲,现在讲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从字面上理解,好像都强调粮食生产的特殊位置,但实质上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第二,过去也讲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但不是讲究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追求的只是单体的经济效益。现在讲综合发展,则是要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发挥总体效益。新农业效益观替代了单体经济效益观。第三,过去的小农业满足于自给自足,现在的大农业则要面向市场,追求农业生产的商品率,农业商品观念替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

阅读全部

同心同德 兴民兴邦 ——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

岁月匆匆,我在宁德工作将近两年了,有很多感触和体会。不久,我就要离开这里到新的工作岗位。今天借此机会讲几句话,作为我的临别寄语。
  近两年来,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宁德地区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发生了一些变化:党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大气候,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了有效维护;治、整、改正在深入进行,经济建设稳步前进,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党委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出现了可喜的转变,“四下基层”已经形成风气。

阅读全部

我在闽东地区工作了两年,虽也与闽东全体干部、群众一起,付诸相当努力,然而我心难安。对脱贫事业这个需要几代人努力的浩大工程来说,我的努力毕竟时者甚短,功者甚微。项南同志在序中说对闽东地区的“具体帮助很不够”,“总觉得欠了账”,这是老书记的谦逊之词。而我在闽东的改革开放之志未酬,“欠账”之感确常系于心,难以释怀。今天所以敢于不揣浅见将在闽东的讲话、文章公之于世,多少是一点还账的意思。
  改革正当盛时,变化极其剧烈,讲话的鲜见留下录音,著文的常以笔名应世,忐忑于来朝示人以不智。诚然,对于在改革开放中一切可能大改其观的未来,我们今天讲的话、著的文、做的事绝不会十全十美,但历史毕竟是历史,我们完全可以了无遗憾。

阅读全部

最新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