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理论书库>>《民生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民生【3】

李小宁

2016年08月25日09:4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二)孔子的民生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民生思想体现在“富民”和“教民”两个方面。

1.孔子的“富民”思想

孔子主张富民是首要的,也是最为急切的。富民为“政之急”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民生思想。除了“富民”之外,孔子还主张统治者应轻赋、去奢、从俭、博施济众。

孔子认为欲实现天下有道,关键在于如何赢得民心。而民心之所得,首先考虑的是民物质利益的需要。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先秦时代,民最关心的是土地和物质利益上的实惠。为此,孔子提出以富民为重点的治国之道。如何理解孔子的富民之说,《论语·子路》载: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在这句话中提出自己的社会理想三部曲:庶、富、教。首先看庶,庶是人口众多的意思。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传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以致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与此同时,日渐兴起的兼并战争,增加了统治者对兵员队伍扩充的需要,而这一切都要依赖于人口的增加。此时的孔子已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在他心里民众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要义,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是不可能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曾把招徕外来人口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向为政者提出。可见,孔子对民极其重视,他提出富民的思想也在情理之中。其次是富,治国为政,首先要使民富裕起来。《孔子家语·贤君》:“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说苑·建本》:“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可见,孔子视为民致富是为政的目的。对于如何富民,孔子认为要先使民足食。《论语·颜渊》载:“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尧曰》:“所重:民、食、丧、祭。”不管是在治国方面,还是在祭祀方面,孔子都把足食置于首要地位,可见,他意识到人的生存才是首要的前提。如果温饱问题不能解决,那么其他一切也都枉谈。因而,孔子重视粮食问题,重视农业生产状况,这符合了农业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孔子认为使民致富除了重视农业生产以外,还要注重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认为它们也不失为民致富的一种手段。

孔子的富民主张,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历史分工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孔子民生思想的重要体现。

2.孔子的“教民”思想

受教育的权利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决定一个人乃至其家庭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无疑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就如何充分实现教育的民生价值,孔子在《论语》中有着一系列的精辟论述,时至今日依然发人深省。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立国治国之要。孔子首创私学,通过教育开发民智,使“学有所教”,大大促进了民生发展。能够反映孔子“教民”思想的论述有很多,例如:

子曰:“有教无类。”

不教而杀谓之虐。

在孔子的“教民”思想中,最重要一点是“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立国治国之要。基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种最古老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为理论依据,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对于“有教无类”,东汉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也就是说,无论家庭贫富、出身贵贱、品行善恶、聪明愚笨,都应当接受教育,也都能够进行教育。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冲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育的民生意义。

孔子的民生思想诞生在民族统治体系走向衰亡的时期,其无疑带着民族时代的烙印。但其民生思想却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也成为至今我国民生思想的宝贵遗产。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赵晶、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