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理论书库>>《民生论》
分享到: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民生

李小宁

2016年08月25日09:4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本文选自《民生论》一书,李小宁/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纵观我国历史,以民为本的民生思想源远流长,萌于西周,成于春秋,盛于明清。在我国古代,有远见卓识的执政者,无不把改善民生视为经世治国的最高境界,以民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民为本的民生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

按照公认的划分方式,中国古代是指从先秦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古代“民生”的内涵与当今的“民生”不完全相同,但归根结底,与人民的生计有关。本章着重梳理的是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与民生实践。

一、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民生思想也十分丰富。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民生思想于传说时代就已见萌芽。传说时代神农尝百草、尧茅茨不剪而居、舜躬耕畎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故事,都反映出原始部落首领关爱民生、与民同苦乐的良好品质。但把重民、保民意识升华为一种思想,则是西周初年的事情,商周政权转移是民生思想诞生的催化剂。周初统治集团在总结历史时很快明白“重民、保民”是维持周王朝生存下去的根本之一,“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思想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剧烈变革和人性的空前解放,使民生思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在其提出的救世主张中大都体现出明确的民生倾向。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第一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同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富民、爱民的主张。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主张爱民、养民、利民、惠民、教民、安民、博施于民,反对统治者对人民过分压迫与剥削。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仁”的理论,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他主张实施“仁政”,同时认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在此基础上,他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千古铿锵的名句。荀子则在继承孟子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了“贵以贱为本”的民本思想。他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在安民利民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则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为基础的民本思想。他说,“吾闻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为明君于天下。”又说:“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二十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在随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民生思想”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西汉贾谊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隋代王通指出:“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唐太宗李世民接受隋朝残酷统治导致灭亡的教训,提出“行王道、存百姓”的思想。在《贞观政要·君道》中,李世民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代学者陆贽指出:“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而根柢蹶拔矣。”北宋新儒学的代表程颐兄弟提出了“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的思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治国必先安民,施政的首要目标是争取民心,富国的前提是富民,他提出“民者,国之本也”。明代著名学者黄宗羲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这些民生思想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民”的重要性。究其源头,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和墨家。老子的“道治”、孔子的“富民”“教民”、墨子的“兼爱”、孟子的“民贵君轻”“制民恒产”、荀子的“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等均是中国古代民生思想的代表。

下一页
(责编:赵晶、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