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特别关注】缅怀社会学家陆学艺:情系三农 探索强国富民路
2013年05月17日11:2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编者按:5月13日9时8分,著名社会学家、农村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陆学艺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穷其一生,他的学术研究都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本期“特别关注”我们一起来回顾陆学艺老师一生的经典著作、重要讲话和学术观点,共同体会一位学者的社会担当和家国情怀。

 为悼念陆学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专门设立了灵堂。

壮年时期,他情系三农,为农村问题研究倾尽心血,助推“包产到户”、关注粮食安全、开启“农村发展理论”研究先河,成就卓然

 【进一步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民的束缚】

 历史的经验表明,凡是农村的某个问题,不是一县―地存在而是全国性的、比较普遍地发生,不是一年二年,而是连续多年屡治不愈,那就不是因为一般讲的干部问题、认识问题、执行问题、工作不到位的问题,而是体制性、制度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单靠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改进工作是解决不了的,而要靠改革、靠调整原来的体制安排、靠制定新的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详细]

【新一轮农村改革为什么难】

农村体制改革的任务还很重,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的障碍还很多,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户口制度,一是土地制度。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突破的。一开始,就搞得轰轰烈烈、成效卓著,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因为农村第二步改革没有跟上,农村形势时晴时阴,变化不定。3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风风雨雨,我都亲身经历了,深有感触。 [详细]

【农村发展的三个“黄金时代”和粮食安全问题】

近几年,我到各地农村去调研,听老农民、老村干部忆古论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老农民们有一个共同的说法,他们普遍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发展有两个时段是最好的。一是1949年到1955年,二是1978年到1984年,近几年也很好。查阅文献资料可以证明:老农民们说的是真实的,他们讲到的两个6年,确实是好的。

1949—1954年,粮食从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3679亿斤,增加1415亿斤,平均每年增加283亿斤,每年递增10.2%;棉花从890万担增加到3038万担,平均每年增加430万担,每年递增28%;农业总产值从326亿元增加到575亿元,平均每年增加50亿元,按可比价计,每年递增9.9%(因为没有1948年的数据,只能用1949年的做基数)。 [详细]

  【农民工体制的种种弊端】

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农民的贡献是在工作环境很不正常,各方面条件很不利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更显得这种贡献的可贵。大家知道,在5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城市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农民实行另一种政策。因为户籍制度至今并没有根本改革,形成了这种一国两策的格局。所以,虽然农民进城了,在城里的二、三产业的单位里工作了,但农民工的户籍仍是农业户口,农民的身份没有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详细]

》》》 点击更多陆学艺老师“三农问题”文章

 更多阅读:

陆学艺:把东北平原建成大粮仓

在优化社会结构中凝聚力量——对话社会学者陆学艺

陆学艺:对社会建设地位的新审视

陆学艺: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

陆学艺等专家呼吁推进残疾人社会组织研究

陆学艺:别让社会结构成为现代化的“瓶颈”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陆学艺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