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強調“以增強黨性、提高素質為重點,加強和改進黨員隊伍教育管理”,“提高發展黨員質量”,“健全黨員能進能出機制”。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部署了加強新形勢下黨員發展和管理工作。歷史証明,黨的戰斗力、凝聚力並非取決於數量。隻有不斷提升黨員質量、份量和能量,才能保証長期執政,才能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歐陽堅:改進作風是一場自我革命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作風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重要關頭,黨中央都突出強調並採取有力措施狠抓作風建設,而每一次作風的大改進都促進了黨和國家事業的大發展。90多年來,我們黨始終抓住作風建設不放鬆,努力清掃黨員干部作風上的塵埃,從而使我們黨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戰斗力,保証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順利推進。
  當前,世情國情黨情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黨面臨著長期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和外部環境的考驗,存在著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的危險。要迎接好挑戰、經受住考驗,把我們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必須始終保持良好的作風。正是基於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新一屆黨中央在十八大剛剛結束,就提出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接著又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號召。這充分顯示了新一屆黨中央從嚴治黨的決心和改進作風的力度,也顯示了我們黨對人民群眾意願的尊重和回應,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贊揚。
  面對黨中央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我們每一位黨員干部都要更加深刻認識樹立良好作風的極端重要性,嚴格按照中央的有關規定,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為端正黨風政風、改善社會風氣做出積極努力。
  首先,要把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作為改進作風的核心內容。作風出問題,從本質上講一定是理想信念出了問題,一定是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出了問題。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實現共產主義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我們的遠大理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這就決定了我們為之奮斗的目標就是為人民謀利益、謀福祉。離開了人民,我們黨就失去了執政之基﹔脫離了群眾,我們黨就失去了生命之源、力量之源。我們隻有與人民群眾始終保持血肉聯系,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才能不斷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真心實意地傾聽他們的呼聲、關心他們的疾苦、尊重他們的意願。確立了這樣的執政理念,我們才能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真正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講實話、出實招、辦實事,自覺抵制形式主義、反對官僚主義,不斷地改進我們的作風。
  經濟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擺脫貧困的任務更艱巨、更緊迫,因此要更加自覺地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更加自覺地改進作風,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終不渝地為實現人民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小康目標而不懈奮斗,多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多到發展最困難的地方去,多做解民之困的實事。在為群眾謀利益的實踐中改進自己的作風,並把作風建設的成效體現到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過程之中。

人民日報今日談:寧可少講話 不要講空話
公方彬:理想信念命題的解讀
專家:“隻進不出”會得政黨肥胖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檢驗與彰顯
專家解讀:中國需要多少鐵路和公路
  在條件、資金等許可下,我國應在2035年左右建成交通基本網,發揮交通基礎設施支撐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的社會責任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持續性地對交通運輸服務提出了便捷、安全、經濟、高效等要求,交通運輸業的首要社會責任就是提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交通供給和交通服務。交通基礎設施是交通運輸體系的核心和平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滯后,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瓶頸”,我國及世界交通運輸發展落后國家在這方面的教訓均較為深刻。
  交通運輸業是資源密集型產業。交通建設對資金的消耗、交通基礎設施對土地資源的佔用、交通工具對能源的消耗和對大氣環境的影響等等,都十分巨大。國際鐵路史表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過大和速度太快,會造成資源浪費和交通運輸自身的發展負擔,進而影響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我國部分地區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貪大求高、盲目擴大投資規模等問題。
  發達國家交通發展的歷史和運輸經濟理論的分析都表明,以線路長度衡量,交通基礎設施不會無限地增長下去。從遠景看,交通基礎設施大致存在一個穩定的基本網規模,之后對於任何運輸需求波動的應對都將在這一基本網的基礎上進行調節和完善,而不會進行大規模的拆除、建設或調整。
  因此,多大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模才能適應當前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並建立交通基礎設施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良性關系,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交通基礎設施的需要,即交通發展要承擔起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社會責任,避免出現交通基礎設施不足進而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瓶頸”制約﹔二是滿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交通資源的持續健康利用,即交通發展要承擔起與資源生態協調發展的責任,避免設施規模過度,造成資源浪費。
  在各種交通方式中,鐵路和公路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資源佔用最大,對國土空間的開發作用也十分顯著。基於重點問題和目標導向的考慮,本文所要分析的對象限定於鐵路和公路,即核心問題是“未來我國究竟需要多少公裡的鐵路和公路?”。
 
專家稱:房價上漲預期未解除
韋三水:新型城鎮化催動中國能源體系大變革
李義平:正確認識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公租房建設:下撥資金杯水車薪 仍須財政保障
人民日報:公務員“聘任制”能帶來什麼
  進入公務員行列,常被人們視為捧上“鐵飯碗”。然而,自2007年深圳開展公務員聘任制試點工作以來,今年,江蘇已宣布將選擇部分地區“試水”,而福建的首批聘任制公務員也將陸續在漳州、廈門上崗。
  公務員是國家管理與社會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源,擔負著具體行使公共權力,履行政府職能的使命。2006年施行的公務員法明確了選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作為公職取得的三種基本類型。從法律出台,聘任制就引起普遍關注,人們寄望這一制度能夠為公務員隊伍帶來更好的流動性,更多的活力,和更廣泛的人才吸納功能。
  傳統觀念中,進入公務員體系意味著穩定的身份,以及較為優厚的福利供給。這曾經引發過“死在體制內”的感嘆。而聘任制度設計的初衷,正在於打破僵化的公務員進入與退出機制,改變人才無法吐故納新、政府部門工作作風改進難等問題。人才選拔中市場機制的引入,有助於實現政府自我管理思維與管理方式的革新。
  這一嘗試,本質是將剛性的身份保障轉化為彈性的績效評估,讓公務員真正成為一種人力資源,通過更有效的公共服務、更廉潔的職業品德,實現其價值。同時,聘任制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公務員與社會其他職業群體的身份差別,也有利於政府從命令和紀律為特征的行政管理,轉向建立在協商基礎上的、以法律為依歸的公共治理。
  不過,實踐中也需要注意防止隨意擴大聘任制適用范圍的情況。按照公務員法的規定,聘任制的適用范圍應該緊扣專業技術和輔助性崗位,而非對選任和委任的取代。否則,可能會突破其他兩種方式所要求的嚴格條件和程序。
  推進聘任制改革,需要在合理界定制度目標的基礎上,與其他改革協同配合,防止顧此失彼。從長遠來看,聘任制改革要統籌職位取得與職業發展的問題。改革不能僅僅止步於職位取得的完善,而應該形成合理的公務員職業發展機制。未來應建立與選任和委任不同的職業晉升序列和職業發展模式。
  比如,城管執法人員承擔了大量的城市管理重任,但往往得不到群眾理解,執法人員在各地的身份待遇也不一,缺乏職業吸引力。如果通過公務員聘任制和配套改革,發揮制度的靈活性和包括薪酬、職業發展在內的激勵機制,吸引更合適的人才進入這一崗位,促進文明執法,將是一個很好的思路。
  聘任制改革也是促進社會福利公平分配的一個契機,應通過適當引入職業市場的激勵機制,合理劃分政府、公務員與市場對於福利的承擔與邊界。同時要注意,公務員畢竟是由公共財政統一負擔的群體,實踐中出現的高薪聘任公務員做法固然有利於吸引人才,但也應該合理籌劃,確定理性的薪資福利標准,以防增加財政負擔,形成新的不公平。

政策解讀:放權,不搞形式不避重就輕(圖)
房寧:反腐敗本質上是控制官員的利益沖突
新一屆政府轉變職能邁出重要一步
胡鞍鋼:共同分享的改革才能獲得人民擁護
沈寶祥:鄧小平講了兩個“壓倒一切”
  今年2月22日出版的《報刊文摘》,介紹了陸南泉在《讀書》上發表的文章。該文說,鄧小平談“穩定壓倒一切”,還有一句話,就是強調穩定是對的,但不能強調得過分。意在提醒人們,要注意完整准確地理解鄧小平的一些提法和觀點。由此使我聯想到,鄧小平不但多次講“穩定壓倒一切”,還不止一次地講經濟體制改革、經濟建設“壓倒一切”,他講了兩個“壓倒一切”。
  下面抄錄一些鄧小平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經濟建設“壓倒一切”的論述。
  1985年6月29日:
  “進行全面的經濟體制改革需要有勇氣,膽子要大,步子要穩。這是我們黨和國家當前壓倒一切的最艱巨的任務。”
  1985年10月23日:
  “總之,我國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化建設。”
  1987年6月12日:
  “從一九七八年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確定了我們的根本政治路線,把四個現代化建設,努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
  如果簡單地將鄧小平講的兩個“壓倒一切”放在一起,就會發生哪個壓倒哪個的問題。這就說明,對鄧小平講的兩個“壓倒一切”,需要聯系當時的背景,完整准確地理解。
  鄧小平講經濟體制改革、經濟建設“壓倒一切”,是在1985年和1987年初。那是在實現歷史偉大轉折以后不久,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剛啟動的時候。這時,需要進一步肅清階級斗爭為綱的影響,牢固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地位,需要大聲疾呼經濟體制改革,沖破“左”的阻力。為引起人們的注意,鄧小平用了“壓倒一切”的提法。這時,國內已經出現了一些比較突出的社會矛盾,鄧小平注意到了這種情況。他在 1987年3月8日接見外賓時指出,“中國不能亂哄哄的,隻有在安定團結的局面下搞建設才有出路。”這年6月29日,鄧小平又指出:“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什麼事情都干不成。”這些,都是講保持穩定局面的重要性,但他還沒有用“穩定壓倒一切”的提法。

畢業生就業納入政府政績考核
市長的低工資不能與教師同日而語
碩士博士應聘城管說明了啥?
人物特寫:《甄嬛傳》作者 愛寫作更愛當老師






我要發表留言(現有留言: 條)
  • 匿名發表  署名:
  • 驗証碼:

  •    
  • 留言須知
  • 編輯:朱書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