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10日07:5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人民網北京5月10日電 (記者趙晶)近期,北京市人保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為了進一步調整北京市人才隊伍年齡結構,今年北京市將縮緊非京籍應屆生落戶限制。原則上,市屬各用人單位在引進落戶的非北京籍應屆生生源上,本科生不超過24歲、碩士生不超過27歲、博士生不超過35歲,所學專業與接收單位的主營業務和工作崗位要求一致。
此時,正值一年一度大學生就業的關鍵時期,北京市這種做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議。一方面,有專家表示,將年齡同落戶挂鉤,是就業中的“年齡歧視”。另一方面,北京市人社局表示,這是為了適應單位人才需求而做出的調整。對此,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吳江在接受人民網理論頻道記者採訪時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吳江表示,北京對把年齡和戶籍這一就業的關鍵要素挂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非政策規定年齡內的大學生的就業,也不利於選撥多樣化的人才。從2008年起開始實施的《就業促進法》第三條規定來看,“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吳江說,單從法律規定看,並沒有提及“年齡”,所以北京市這一做法打了法律的“擦邊球”。
吳江認為,這一政策出台之所以受人關注,實際上也是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這一事實的反映。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大學畢業生將達到699萬人,按照相對樂觀80%的就業率估算(2011年的初次就業率為77.8%),將會有139萬大學畢業生在離校時找不到工作,加上往年遺留下來沒有就業的學生,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可見一斑。能否落戶,被認為是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時所關注的主要問題,在北京則尤為突出。
吳江說,北京市的這一政策,在短期內有利於部分年齡段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和人口規模控制,但對大學生的整體就業並無益處。要消除此類做法及其影響,從根本上要靠發展經濟和優化產業結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增加能吸納大學生就業的產業的比重。同時,要打造良好的創業環境,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通過競爭機制實現大學生在地區間的合理流動。此外,在各地政府實施人才強國、人才強市戰略時,要充分考慮就業這一民生目標,把吸引人才和擴大就業結合起來,畢竟,沒有了就業,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就成了空中樓閣。
相關閱讀:
相關專題 |
· 吳江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