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專家解讀:中國需要多少鐵路和公路
李連成
2013年05月15日11:02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在條件、資金等許可下,我國應在2035年左右建成交通基本網,發揮交通基礎設施支撐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的社會責任

確定交通基礎設施遠景規模具有重要意義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持續性地對交通運輸服務提出了便捷、安全、經濟、高效等要求,交通運輸業的首要社會責任就是提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交通供給和交通服務。交通基礎設施是交通運輸體系的核心和平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滯后,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瓶頸”,我國及世界交通運輸發展落后國家在這方面的教訓均較為深刻。

交通運輸業是資源密集型產業。交通建設對資金的消耗、交通基礎設施對土地資源的佔用、交通工具對能源的消耗和對大氣環境的影響等等,都十分巨大。國際鐵路史表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過大和速度太快,會造成資源浪費和交通運輸自身的發展負擔,進而影響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我國部分地區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貪大求高、盲目擴大投資規模等問題。

發達國家交通發展的歷史和運輸經濟理論的分析都表明,以線路長度衡量,交通基礎設施不會無限地增長下去。從遠景看,交通基礎設施大致存在一個穩定的基本網規模,之后對於任何運輸需求波動的應對都將在這一基本網的基礎上進行調節和完善,而不會進行大規模的拆除、建設或調整。

因此,對於多大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模才能適應當前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並建立交通基礎設施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良性關系,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交通基礎設施的需要,即交通發展要承擔起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社會責任,避免出現交通基礎設施不足進而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瓶頸”制約﹔二是滿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交通資源的持續健康利用,即交通發展要承擔起與資源生態協調發展的責任,避免設施規模過度,造成資源浪費。

在各種交通方式中,鐵路和公路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資源佔用最大,對國土空間的開發作用也十分顯著。基於重點問題和目標導向的考慮,本文所要分析的對象限定於鐵路和公路,即核心問題是“未來我國究竟需要多少公裡的鐵路和公路?”。

發揮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要限於合理規模之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發展到具有拉動效應,交通基礎設施條件改善后,對產業布局和經濟發展能力的提升作用較為明顯,尤其是對正處於工業化階段區域的作用更為突出。基於此,我國有兩次大規模投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既推動了交通大發展,也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增長。第一次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交通基礎設施成為我國積極財政政策的投資重點,在國債投資、銀行貸款等各方面資金的支持下,交通投資額逐年大幅增加,高速公路、港口、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在這一時期得到大力發展。第二次是2008年以來,我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推出了4萬億投資計劃,交通基礎設施再次成為投資重點,鐵路發展速度大幅提升,公路、機場、港口、農村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也明顯加快。這兩次大規模、集中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既是交通運輸自身發展的要求,更是國家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需要。而實踐証明,這兩輪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拉動投資、帶動就業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對經濟的穩定與復蘇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並對夯實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應該適度超前已經成為共識,但“度”則很難把握。如前所述,交通基礎設施對資金資源等的消耗十分巨大,適度超前建設中要防止出現投資和債務風險,要防止出現資源不可逆的大規模浪費。“度”的天花板應該是交通基本網規模。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