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理论 >> 理论书库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法治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法治篇》

  公丕祥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   

丛书总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精神层面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长期滋养的结果。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传统,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等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详细]

丛书后记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组织省内专家编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同志高度重视丛书编撰工作,对书稿写作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内容构架等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审读全部书稿。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同志对丛书编撰提供重要学术支持,并欣然为丛书作序。[详细]  [目录]

热门文章

导论 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乃是民族和国家兴旺强盛的精神基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八大凝练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把法治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之一。这鲜明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价值目标,深刻反映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共识,充分表达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法治要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阅读全部

第一章 法治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安邦的基本法治观念,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彰显了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基本法治价值取向,因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基本遵循与基本准则。它是一个有机的法治观念系统,蕴涵着一系列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基本法治要求。

阅读全部

第二章 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理性化观念。如果说,法律规则是法治社会的载体,那么,法治理念则是法治社会的灵魂。法治理念是推动法治发展的思想指针,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法治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

阅读全部

第三章 法治原则 

  法治原则是从法治理念到法律制度与法律秩序之间的基本环节。在基本意义上,法治原则旨在为法治理念透过法律制度予以实现提供基本的准则。这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事实上,就我国宪法关于法治的规定而言,“基于对中国宪法的历史、文本与国家发展目标的综合考量,13条修正案中的‘法治国家’也可解释为包括‘形式和实质法治主义’的综合概念,但更注重形式,并通过形式的完善,逐步向实质法治的目标发展。”

阅读全部

第四章 法治精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语境下,我们讲的“法治精神”当然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既吸纳并体现了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规律和基本价值,又立足于并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国情和特定价值文化。在《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一文中,习近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具体表征,认为“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使法必行之法就是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具体表现为人们的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等。这一论述,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具体表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全部

第五章 法治文明 

  伴随着法制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深入推进,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法治的文明化进程也在进一步加快。其中,特别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到法治文明化的常态性、快速化发展的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进一步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

阅读全部

第六章 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总结历史沉痛教训后的明智决策;是新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因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可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具有丰富的实质内容,其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法律完备而良好、法律权威、法律有效实施等方面。

阅读全部

第七章 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建设,需要根据依法行政的目标和要求,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这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任务,标志着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进入到一个全面提速的新阶段。

阅读全部

第八章 法治社会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对法治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因为法治社会是一个内含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文明、秩序、正义、效益等理性要素的综合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具有高度契合性。

阅读全部

第九章 法治建设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由此,这十六字就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在这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确定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的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讲话,反复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这一新的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是法治中国建设的衡量标准,对全面加快推进依法治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全部

第十章 法治文化 

  所谓法治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法治文化的一种“相互承认”,是民众对法治文化的“重叠共识”,是主体对法治文化中的正义观念、良好的社会秩序观念、公民作为人的观念、制度正义原则以及关于合作性美德的共识。

阅读全部

第十一章 法治信仰 

  建设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人的法治理想。而要实现这一理想,既需要法律原则、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需要法治精神、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的支撑。法治信仰要求通过立宪主义凝聚价值共识,确立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原则,规定国家权力的运作目的,为个人尊严和发展创造基本法律条件,为社会主体认同法治价值奠定坚实基础。法治信仰要求通过公共行政维护公共利益,维持社会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秩序,为社会主体真切依赖法治价值提供良好环境。法治信仰要求通过公正司法解决社会纠纷、救济权利、实现社会正义,为社会主体信任法治价值提供司法支持。法治信仰要求通过法律权威确立行为准则,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法律工具和精神家园,使法治价值成为社会主体的信仰源泉。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需要运用各种法律教育机制,为社会主体法治信仰的形成提供知识基础;需要通过国家机关和人员的执法和守法活动,为社会主体信赖法治提供示范动力。

阅读全部

第十二章 法治思维 

  习近平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要确保法治在治国理政上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的关键之一,便是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在法治发展进程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法治发展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进行。而这其实也就意味着,准确理解法治思维的涵义,积极探索法治思维的培育路径,对于新时期的法治中国建设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全部

第十三章 法治方式 

  在当代中国,法治方式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法治方式将成为主导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最重要、最基础的手段。而法治方式的实践运用,主要在于运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阅读全部

第十四章 法治环境 

  法治风尚是一个涉及法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乃至伦理学的概念。一般而言,它不仅是指社会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准则,而且是指社会主体在法律规则严格支配下活动。因之,法治风尚既是一个主观范畴的概念,也是一个可见之于主体行为的客观化的概念。在现代社会,法治风尚的形成对于法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法治风尚表现为社会主体对法律的拜从,法治风尚的塑造一般经过提高法律意识、形成法律信任、树立法律信仰三个阶段。

阅读全部

第十五章 法治发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鲜明地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一个内涵深刻、底蕴深广、意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命题,需要我们悉心思考、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政治发展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法制实践相结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伟大实践中,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条件的法治发展道路。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道路自信,具有内在的历史必然性,必须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时代特征。

阅读全部

结语 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精神动力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建设基础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素的法治价值观,其精髓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个社会总要有精神支柱,一个国家总要有发展方向。道路、制度、理论可见诸成文的规则,而价值观则是人们的内心信仰。以法治精神为内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是建设法治中国的精神动力。

阅读全部

最新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