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雷抒雁採訪張海迪。
詩作《小草在歌唱》獲1979年至1980年青年作家優秀作品獎。詩集《父母之河》獲全國第二屆新詩獎。詩集《青春的聲音》獲1998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曾獲由國際詩人筆會頒發的2010年“中國當代詩魂金獎”。作品被譯為英、法、日、俄、意、韓等多種文字。有作品入選大、中學校教材,並被選進中、高考試卷。
雷抒雁,這個人,怎麼描述他才好?
雷—抒—雁,輕輕吐出這三個字,再做一個深呼吸。
西北中國的黃土高原依舊峰削壑立,西北故鄉的眾神領地依舊雪霰紛飛,哪一刻該是秋風落照五陵原,哪一刻該是千種秘密古宮井?哪一刻該是少年心事化作一江水,哪一刻該又是時雨時風時又驕陽?
昏暗的霧霾干擾著目標的判斷,枯索的窗櫺框住了四角的天空,這個詭譎的冬天,對於71歲的雷抒雁來說幾乎危機四伏,他的詩和他的心隻能在這方寸之地徜徉。“雲可以自由去留,風可以隨意來往”,他低聲吟詠,“山是柵欄,樹是圍牆——這是我的牧場,放牧自由,放牧夢想。”
是記憶,還是幻覺?不論是在眾聲喧嘩的廣場,還是在杳無人煙的荒漠,這個西北牧童逐夢的身影,總是那樣孤獨,頑強。
雷抒雁最喜歡的詩人雪萊曾經說,在一個偉大民族覺醒起來為實現思想或制度的有益改革的斗爭中,詩人就是一個最可靠的先驅、伙伴和追隨者。在這個時代,人們積累了許多力量,能夠去傳達和接受關於人和自然的強烈而使人激動的概念。毫無疑問,先驅、伙伴、追隨者,這正是時代賦予雷抒雁的角色定位,鮮明的使命意識、深刻的危機意識、清醒的自省意識、強烈的批判精神和真摯濃郁的愛恨情愁,已融入他的生命,成為他的血肉和靈魂。
雷抒雁追求美,追求和諧,“從一絲風裡,我尋找輕柔﹔從一團火裡,我尋找剛烈﹔從一聲虫鳴鳥語中,我尋找陌生心靈的跳動﹔從一顧一盼的眉目中,我尋找人性的崇高。我的每一根神經和宇宙中萬事萬物連接在一起,不管在哪裡,也不管在白天和夜晚,隻要有一點聲息,有一點振動,我的心就會跳動不止,我都會沉浸在一種痛苦和歡樂中。”半個多世紀以來,他把這種折磨視為享受,追求這種美、激動、繁雜、豐富、真實,並從這一萬物的交響中尋找和諧。
這是壬辰年的臘月二十三,按照中國人的習俗,浩蕩的“春之序曲”即將拉開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