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有所養是民生要計——關於養老問題的調查與思考
湖北的養老工作有積極探索,但問題不容回避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湖北省第十次黨代會也提出了建設富強、創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的奮斗目標,把做好養老工作作為建設“幸福湖北”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湖北省搶抓被列為全國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首批試點省份的機遇,按照分類指導、梯次推進、培育典型、穩健發展的總體思路,採取有效措施,加速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歸納起來,湖北養老工作主要有以下探索:
1.著力發展公辦福利機構,發揮政府在養老服務中的兜底作用
“老有所養”是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近年來,全省各級黨委、政府積極履行基本公共服務職能,強化養老工作責任,安排財政性專項資金,支持公益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農村,持續推進農村福利院建設。2003年以來,湖北省大力實施農村五保“福星工程”,多渠道籌集資金,有效利用鄉鎮撤並后閑置的政府機關、學校等房產,相繼實施了農村福利院提升活動、“窗口計劃”和“霞光計劃”,新建、改建農村福利院1100多所,基本實現了農村五保對象自願集中供養的目標。在城市,大力加強公辦福利機構建設。2008年以來,全省共籌集資金10億多元,新、改、擴建公辦城市社會福利機構項目83個,縣級以上城市基本都擁有1所集養護、康復、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公辦城市福利機構,床位總數達到2.9萬張,城鎮“三無”對象(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贍養人、撫養人或者扶養人的城市居民)集中供養條件明顯改善。部分公辦福利機構整合利用各種資源,堅持開門辦院,積極拓展功能,開展托養等服務,基本確立了政府在養老服務中的兜底作用。
2.加快發展民辦養老機構,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
在積極探索公辦養老機構發揮基礎性、保障性作用的同時,還積極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作用,吸引社會力量,加快發展民辦養老機構。省政府制定出台了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的優惠政策,從規劃、土地、城建、稅收等方面進行扶持。武漢、襄陽、宜昌、黃石等地出台了民辦公助制度,對社會辦養老機構給予一次性床位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武漢市對社會辦養老機構新增一張床位一次性補貼3000元建設費,每年補貼運營費1200元。目前,全省社會辦養老機構已達297家,床位3.4萬張。我專程到民營養老機構“僑亞國際”進行了調研,看到老人住房的樓道裡鋪了防滑地膠,浴室、樓道安裝了雙扶手,這裡的公寓房可購、可租,已有100多位老人入住,老人們對這裡的生活感到非常滿意。聽合眾人壽公司介紹,他們在武漢投資30億元,建設合眾養老社區。該項目佔地712畝,集健康養生、養老服務、康復醫療、健康教育於一體,建成后可提供1萬張床位,安排3300人就業。事實証明,民辦養老大有可為。
3.穩步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揮家庭在養老服務中的基礎作用
通過調研,我了解到公辦養老機構隻能解決部分老年人基本養老問題,民辦養老機構目前大多是提供中高端服務,居家養老是我省的主要模式。近年來,湖北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很快,深受群眾歡迎。我們的主要做法是:加強統籌規劃。省政府及時出台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和《關於加快發展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15年力爭居家養老服務和養老服務信息系統基本覆蓋全省所有城市社區,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覆蓋50%以上的農村社區,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合理布局基本形成”的目標任務。強化養老服務中心建設。今年初,省政府將“新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和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600個”列入省政府為民辦十件實事內容重點推進。全省通過新建、整合社區現有房屋、利用加盟商房產、公辦福利機構開門辦院等方式,大力加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目前,全省共建有街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1152個,日間照料床位2500余張。加快信息化建設。武漢、黃石、十堰、孝感等市建成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台,開通了居家養老服務呼叫熱線,有的還為特困老年人免費發放了“一鍵通”呼叫設備。我到武漢市武昌區東亭小區看望姜書瀛老人時,專門調研了智能養老服務信息平台建設情況。我現場拿起“一鍵通”撥通了呼叫中心電話,提出需要一項上門送藥的服務,13分鐘后家政服務公司員工就按約定地點將藥送到,十分方便快捷。優化運行機制。全省城鄉社區普遍成立了“養老服務協會”,將有號召力的老人、低齡健康老人以及志願者組織起來,採取結對幫扶、網格式聯系、愛心儲蓄等方式開展養老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