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25日09: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10000美元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既处于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机遇期,又处于矛盾集中爆发期。如果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就会陷入长期经济停滞,甚至掉进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总量超过50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们由此发问:中国能否避免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此过程中,需要规避哪些风险?其他国家有哪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值得借鉴?本报从今日起将推出两个专版探讨这些问题。
实现经济转型
豪尔赫·卡斯特罗(阿根廷战略计划研究所所长):经济发展模式和分配政策决定了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首先必须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只有找到了正确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够使得社会财富的蛋糕越做越大。这一点我对中国很有信心。中国稳定的政策方向、充裕的资本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已经使得中国具有持续快速发展的条件。
弗雷德里克·埃里克松(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主任):对中国来说,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就是如何将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中国经济潜力巨大,但是从劳动力、资本和能源高投入为主的粗放型模式向竞争更加充分、更具创新性的集约增长模式转变,需要改革现有的经济结构,确保中国经济在未来保持稳定增长。
黄育川(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专家、世界银行前驻中国首席代表):保持7%—8%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是否会有所提高,变得更加平衡和可持续。事实上,中国目前已在着手平衡经济结构,包括国内经济领域、对外经贸以及区域经济结构。在国内经济领域,如果消费保持9%的年均增速,而投资增速从超过15%降到6%至7%的水平,则消费和投资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将更加正常。随着城镇化进程推动内需上升以及投资者把更多资金投向海外,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将持续下降。中国在区域经济结构上也将更趋平衡,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进程加速,以及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速将远超沿海地区。
庄巨忠(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目前来看,不能说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但当下中国经济确实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有一定风险,应对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行产业升级。这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进行企业改革。中国的私营企业效率较高,但规模大多较小,能带动创新的大型、龙头私营企业较少;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仍偏低,缺乏创新动力和激励机制。所以,要改革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并大力发展私营企业,使企业公平竞争。第二要平衡经济结构。中国过去较大依赖投资和出口,私人消费相对不足。投资过高造成了银行系统的风险,在目前全球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下,出口也将变得更加困难,这需要刺激内需,使经济结构更加平衡。此外,要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很有帮助。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继续深化经济改革,中国的要素市场改革滞后于产品市场改革。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市场的市场化不够。
松野丰(清华大学·野村综研中国研究中心理事、副主任):虽然现在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国内产业结构转型的路径还不够明晰。在经济成长动力方面,投资所占比例较高,个人消费的牵引力依然薄弱。的确,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很强,今后也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的可能性非常高。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中国存在着地域差距、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妥善解决。我建议中国政府充实产业政策,增加与企业的对话机会。中国政府的宏观政策是从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出发实施的,非常有效。但支撑国家经济的单独产业政策,也就是所谓的微观政策还不够精细。今后,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将推动企业国际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相关阅读: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