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周文彰:文化的出路就是经济转型升级之路
2012年11月26日15:46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载:2012年第21期《新华文摘》

[摘要]

“文化经济”既包括文化产业,也包括文化事业的投入和产出以及大众文化消费,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佳选择。由此,拉动文化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政府发展文化事业、大众提高文化消费和加大文化贸易出口。文化经济发展的思路主要是围绕民生办文化,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市场办文化,引导促进文化消费;围绕出口办文化,重视扩大文化贸易出口;围绕繁荣办文化,扶持规范文化产业;围绕项目办文化,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格局中,文化经济正在悄然兴起,并在国民经济中快速扩大地盘,有望成为新的支柱经济部门。这里所说的文化经济,是远超出文化产业而又包含文化产业在内的新经济门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通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气魄、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从容必胜的信心,而确立并大力发展涉及人民群众生活各个方面的“文化经济”,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化与经济到底是何关系,发展文化与发展经济有何共通之处,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认识和确立“文化经济”概念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

正是着眼于国内、国际的现实情况,看到文化建设需要奋力拚搏,需要动员全社会来投入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目标如此明确、任务如此紧迫的情况下,现在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首先是文化觉醒。文化觉醒最重要的是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要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分析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第一,文化是政治。文化反映并服务于政治;对文化建设的态度,是对科学发展的态度,是对建设文化强国的态度。第二,文化是形象。建设文化就是塑造形象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缺失很可怕,有损于形象。第三,文化是环境。文化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是后代成长的环境,也是投资环境、旅游环境。第四,文化是生活。文化本来就是人的生活,一部人类生活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含量不断增加、文化质量不断提高的历史。第五,文化是经济。一方面文化能提高人的素质,更新观念,振奋精神,凝聚人心,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就是经济,应当大力发展文化经济。

文化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之后的一个新兴经济部门,文化从产生之初起就是有经济意义的,但长期以来,文化的经济意义一直没有得以显现,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文化受经济的制约。如果经济不发展,大众就没有能力消费文化,缺乏享受文化的物质条件;同时大众也没有空闲消费文化,没有闲暇时间和闲情逸致去享受文化生活。第二,文化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文化只有成规模地成为商品,才有成规模的经济意义,而这只有借助发达的科技才能实现,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文化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尽管文化也有一定的经济意义,但是这种意义微不足道。

文化的经济意义大概是从有声电影诞生(1926年)之后才逐步以加速度显现出来,并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因为从那时起,科技的发展使文化成规模生产逐渐成为可能,经济的发展也使大众进行文化消费的时间和能力逐渐成为可能。近年来,我国的文化经济迅速走向前台——从政府部门确立“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到设立文化产业专门管理机构——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从国家统计局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我国对文化经济意义的认识进程;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10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等,文化经济的概念呼之欲出。

关于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近年来我们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对文化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是逐步清晰起来的。在很长时间内,我们把文化仅仅看作是文化事业,它的主要特点是,文化单位是事业单位,职工是国家干部,文化经费由财政拨款,文化产品基本上是免费消费,如报纸、书、电影也需要购买,但是生产这些产品的部门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叫文化事业。这些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它的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如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乡镇文化站、村村通广播电视、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等等,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财政支撑。文化产业是经营性的,它的任务是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之外的多样性和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由市场主导、企业运作。

如果说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一目了然,那么,文化事业也有经济意义吗?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实际上,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都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文化事业也有生产,例如文艺创作,但是它的主要特征是文化消费,即购买文化设备和文化商品,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事业不讲经济效益,但文化事业却以它大规模的文化消费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新建图书馆、博物馆等由政府主导、财政买单的文化事业,极大地带动了土建、建材、设备、服装的生产和销售,带动了图书、电影、数字出版物等文化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带动了就业和税收。所以文化事业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发展文化事业,就是发展文化经济。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分在于它们的运作主体不同、任务功能不同,进入消费的渠道和方式也不同,但它们都是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生产、销售特征更加明显,它要买装备、耗材料,从这个意义上看是消费,但是它的特征主要是生产和销售,在满足人们多样性、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同时,重视投入产出,追求经济效益。文化事业也有创作生产,但是它的主要特征是免费提供大众的文化消费,只有经费投入,没有经济产出。尽管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有这些不同,但它们都是经济,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新的经济领域,即文化经济领域。

文化经济的构成除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外,还离不开大众文化消费。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环节,没有消费就没有经济发展,因此文化经济也依赖于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包括文化产业的生产部门、销售部门所进行的消费,还包括发展文化事业所进行的消费,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包括大众文化消费。这里的大众文化消费,不只是大众对公共文化产品的消费,更重要的是对文化产业所提供的文化商品的消费。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文化消费的比重就越高。提高文化消费,改善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扩大文化内需,这是发展文化经济所要着力开拓的重要工作。

文化经济是包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在内的新型经济,是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之后的一个姗姗来迟的经济门类。在我国,文化作为 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部门已经有了相当规模,文化经济正以高速度连年增长,并且增长的空间仍然十分巨大。

文化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相比较,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第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小;第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小;第三,对能源的消耗小;第四,附加值高。正因为具有这些特点,发展文化经济应当成为我国当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佳选择,当前世界各国也都在大力发展文化经济。

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明确几个概念 :第一,文化经济不等同于文化产业,它包含文化产业,但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文化经济比文化产业的外延要大得多;第二,文化经济也与创意经济有所不同,创意经济的概念是从国外传来的,它不是一个经济门类或经济部门,而是突出创意,也就是构思、设计、策划、观念等等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类似于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强调知识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文化经济不是文化和经济的融合,不是所谓的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而是由文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共同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领域。

提出文化经济这一概念,并非是说文化只能归结为文化经济,而是鉴于长期以来,我们对文化的经济意义认识不够充分,存在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认识误区,导致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现在特别需要确立文化经济这个概念,以推动全社会像抓经济一样去抓文化,但绝不能因此走入另一个误区,即把文化仅仅归结为经济。文化经济是仅限于从经济角度看文化而言的,文化经济不能涵盖文化的政治、思想、民族等方面的特性,因此文化经济不应也不可能代替文化这个概念。

(责编:赵晶、朱书缘)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周文彰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