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十年來,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連續下發1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1號文件,不斷強化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實現重大突破。回顧農業農村經濟十年的發展歷程,有哪些經驗可以總結?
韓長賦:可以說,這十年是我國農業發展最快、農村變化最大、農民得實惠最多的十年,是“三農”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有許多工作經驗值得總結發揚。一是始終堅持把促進增糧增收作為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核心目標任務,作為農業部門的首要職責,自覺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謀劃工作、夯實農業基礎。二是始終堅持把完善和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作為根本依靠,保護和調動農民務農種糧、地方重農抓糧、科技人員支農興糧的積極性。三是始終堅持把強化物質裝備、科技進步、人才隊伍建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支撐,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完善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五是始終堅持把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作為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方法,突出重點區域、重要產品,抓住關鍵環節、關鍵技術,以新突破打開新局面。六是始終堅持把內部聯動和外部合作作為推動工作的有效途徑,整合系統資源,加強協調協作,形成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的強大合力。
記者: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實現糧食生產“九連增”、農民增收“九連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韓長賦: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總體要求和根本路徑,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對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提出明確要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歷史使命。
一是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面臨新挑戰。隨著人口總量增加、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費水平提高、農產品工業用途拓展,我國農產品需求持續剛性增長,主要農產品供求仍然處於“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的狀況。而且,消費者對質量安全高度關注,要求越來越高。今后,確保農產品總量平衡、結構平衡、質量安全的任務十分艱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對重要農產品品種進行戰略平衡,著力強化農產品市場調控,切實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二是農民收入要實現翻一番的新目標,廣辟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面臨新挑戰。十八大提出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意味著未來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需實際增長7%左右。目前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牢固,長效機制還未建立,實現這個目標有一定的難度。從收入構成看,農民收入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2011年家庭經營收入佔比已下降到46.2%,工資性收入佔比上升到42.5%,而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兩者之和佔比僅為11.3%。實現農民收入倍增目標,必須適應農民收入結構變化,千方百計拓寬增收渠道,穩定增加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創造條件增加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
三是農業生產經營進入高投入、高成本階段,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面臨新挑戰。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成本快速增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攀升,農業土地租金和融資成本不斷上漲,原來忽略不計的人工成本也快速提高。與此同時,農業比較效益持續下降。調動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迫切要求健全農產品價格支持保護制度,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快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務農種糧有效益、不吃虧、得實惠。
四是農業資源利用強度高、轉化效率低的矛盾日益加劇,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新挑戰。當前農業生產的要素和環境已繃得很緊。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難度越來越大。目前,我國農田灌溉用水缺口達到 300多億立方米,近10年來平均每年因旱災損失糧食600億斤以上。農業生產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愈顯嚴重,化肥、農藥、農膜過量低效使用造成面源污染、土壤退化,畜禽養殖和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日益凸顯,近海漁業資源過度利用導致漁業水域生態惡化,草原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可以說,過於倚重資源消耗的發展路子已難以為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刻不容緩。必須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推進綠色生產,盡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五是農業勞動力結構性不足問題突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保証農業發展“后繼有人”面臨新挑戰。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農業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素質結構性下降等問題日益突出。目前,許多地方留鄉務農的以婦女和中老年為主,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過50%。佔農民工總量60%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不願意回鄉務農。今后“誰來種地”成為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要把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作為關系長遠、關系根本的大事來抓,通過政策吸引、技術培訓等措施,培養造就1億左右的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
六是工農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建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關系、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面臨新挑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農城鄉關系發生深刻變化,但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深層次障礙依然存在。主要表現為:城鄉要素交換不平等,資源配置不均衡,農村資源大量、廉價流向城市,公共投入投向農村數量、比重偏低,農村公共服務嚴重滯后。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切實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推動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真正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