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這對進一步深化我國金融改革開放發展,不斷提升金融業整體實力和服務水平,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堅定不移地推進金融改革開放發展,加快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
黨中央高度重視發揮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堅定不移地推進和完成了一系列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金融改革。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順利完成並成功上市,農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深化,証券公司規范發展,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基本完成改制﹔金融宏觀調控體系日趨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和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有序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快速發展﹔股票市場股權分置問題徹底解決,銀行間債券市場實現跨越式發展﹔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有效性不斷提高,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和處置機制不斷健全﹔金融對外開放與合作不斷深化,適應大規模外匯管理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模式基本形成。通過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我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金融體制基本建立並不斷完善,金融業的整體實力和風險抵御能力明顯提高,配置資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大幅提升,金融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前瞻性和有效性顯著提高,成功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發展仍將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又要面對諸多風險和挑戰。做好今后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關鍵是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經濟發展是國民福利的源泉,也是金融發展的基石。百業興則金融興,百業穩則金融穩。實體經濟不僅包括生產實物的農業和制造業,也包括服務業。金融服務中有多項業務是直接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是實體經濟的組成部分。當然,也有一些金融業務創造了自我服務、自我循環,脫離了實體經濟。因此,要結合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的啟示,防止金融交易偏離正確的軌道、導致過度投機和虛假繁榮。金融系統要按照黨的十八大決策部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不斷完善開放經濟條件下符合中國國情的金融宏觀調控體系,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健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機構體系和市場體系,防范各類潛在風險,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加強和改善金融宏觀調控
我國仍處於經濟轉軌的特殊階段,經濟運行中的總量和結構矛盾十分突出,這無疑加大了金融宏觀調控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加強和改善金融宏觀調控必須把立足國情創新與借鑒國際經驗結合起來,發揮好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並根據我國經濟金融發展水平和現實需要,因時因勢、因地制宜地創新工具,不斷提高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完善金融宏觀調控體系
優化貨幣政策目標體系,更加突出價格穩定目標,關注更廣泛意義的整體價格水平穩定,處理好促進經濟增長、保持物價穩定和防范金融風險的關系。完善市場化的間接調控機制,創新和豐富貨幣政策工具和手段,更多運用市場化的工具和手段,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避免經濟增長出現大的波動。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
(二)健全金融宏觀審慎政策框架
借鑒國際經驗並結合我國國情,進一步完善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引導並激勵金融機構穩健經營,主動調整信貸投放,提升風險防范能力。建立和完善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監管協調配合、互為補充的機制。
(三)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領域的支持力度
不斷改進信貸政策實施方式,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有效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和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消費信貸,支持擴大內需,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加大對“三農”、小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科技自主創新等領域的金融支持,強化對就業和再就業、助學、扶貧開發等環節的金融服務,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支持低碳經濟發展。
(四)加強各項政策的協調配合,增強調控的有效性
繼續發揮國家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和協調作用,建立和實行重大政策和事項的協商處理機制,加強政策協調和行動配合,充分發揮好貨幣、財政和產業政策的合力,共同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專家解讀十八大報告——總體概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社會建設:
文化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