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改革開放頭20年的艱苦奮斗,到上個世紀末,我國成功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勝利實現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進入新世紀,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2002年,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黨在新階段的奮斗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在此基礎上,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黨的十六大以來這10年,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國在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接力跑中,實現了新的跨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歷史性成就。
綜觀過去10年,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和重大調整,國內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與此同時,發展不平衡的結構性矛盾、深層次的體制性矛盾以及相關的社會矛盾凸顯,資源環境對發展的約束強化,我國發展的內外環境和客觀條件呈現諸多新的階段性特征,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有利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中,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開創了我國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總的看,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戰勝來自國際國內的各種風險、困難和挑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顯著進展的10年,是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的10年,是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高的10年,是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的10年。
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過去10年,從國際經濟環境看,大體分為兩段:前5年世界經濟處於經濟周期的上行區間,美歐等發達國家總需求上升,經濟發展較快,2003年至2007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4.75%,全球商品貿易年均增長16.5%,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最快的。我國及時抓住有利時機,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契機,加快經濟發展步伐,2003年至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年均分別增長28.5%和9.65%,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65%。后5年,即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深化,發達國家經濟處於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之中。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計算,2008年至2011年,美國、德國、法國的國內生產總值4年累計僅分別增長0.82%、2.1%和0.21%﹔而日本、英國、意大利4年累計則分別下降3.1%、2.8%和4.5%。全球商品貿易4年累計增長29.1%,年均增長僅6.6%。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使我國發展遭遇嚴重困難,我們黨及時作出果斷決策,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企穩回升,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2008年至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累計增長44.4%,年均增長9.6%。正是由於我國在前5年抓住有利時機,加快發展,並在后5年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一系列嚴重自然災害的沖擊,避免了經濟衰退,才使得這10年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顯著提升。
經濟總量大幅增長。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2002年的12.03萬億元增加到47.3萬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1.5倍,年均增長10.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平均3.9%的增速,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佔世界經濟的份額由4.4%提高到10%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平均超過20%。2011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5083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2年增長了1.4倍,年均增長10.1%﹔按照平均匯率折算,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據世界銀行統計,2011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4930美元,已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
10年來在經濟總量大幅增長的同時,經濟發展還呈現以下特點。
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農業基礎增強、工業生產能力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加快的格局逐步形成。2003年至2011年,第一產業年均增長4.6%,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1.9%,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1.1%,均保持較快發展態勢。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食總產量從8614億斤提高到11424億斤,增長2810億斤,年均增長351億斤,實現“八連增”。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我國制造業產出佔世界的比重為19.8%,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服務業發展加快,其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2011年上升到43.1%。
城鄉、區域結構逐步改善。2003年黨中央在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同時,提出了“五個統籌”的基本政策取向,其中擺在首位的就是統籌城鄉發展。10年來黨和國家採取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農業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2003年至2011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622元提高到6977元,平均每年增加544元。2010年和2011年農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城鄉收入差距有所縮小。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2011年城鎮化率達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個百分點。在統籌區域發展方面,10年來黨中央先后提出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同時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2011年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分別比2002年提高1.3個和2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佔全國的比重分別比2002年提高5.5個和3.2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快速發展。2003年至2011年,基礎設施累計投資25.7萬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一批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形成有利於長遠發展的優良資產。能源生產供應能力穩步提高。2011年能源生產總量比2002年增長1.1倍。交通運輸能力持續增強,高速鐵路迅速發展,“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和西部開發八條公路干線建成。2011年,鐵路營業裡程9.3萬公裡,比2002年增長29.6%﹔公路裡程410.6萬公裡,增長1.3倍,其中高速公路8.5萬公裡,增長2.4倍﹔民用航空航線裡程349.1萬公裡,增長1.1倍﹔沿海規模以上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2.7倍。郵電通信業蓬勃發展,全國郵電業務總量年均增長23.2%。2011年移動電話年末用戶達98625萬,比2002年增長3.8倍。互聯網上網人數5.1億人,穩居全球第一。
節能減排取得明顯進展。面對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幅增長的嚴峻形勢,“十一五”規劃將節能減排列為約束性指標,並取得了成效。“十一五”期間,5年累計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9.1%﹔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12.45%和14.29%﹔環境質量逐步得到改善。
【相關閱讀】
專家解讀十八大報告——總體概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社會建設:
文化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