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主张思想教育手段要和法制处治手段并用。法是他律,德是自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这方面的治理思想与经验。以德治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应该认真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用好的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共产党要长期执政。我们的干部既然做了官,就得有官德。要严格以为官之德来自律。只重“官品”轻“官德”,就会追逐“官品”不择手段,抛弃“官德”恬不知耻;就难免苍蝇滋生,甚至养虎为患。官者,君子也。中国有推崇君子人格的传统。诸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谆谆告诫,“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的慎惕之虑, “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百姓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坦荡胸襟,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君子之德”,与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前赴后继的远大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共产党的各级干部,不妨从传统的君子之德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这样的官员,才能“譬如北辰,众星共之”。
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支撑,就是一个“神召”,以这种立足此岸、面向彼岸的价值观对来世灵魂归宿的关注,来为资本主义精神提供终极价值,弥补资本主义精神的缺陷。我们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家园中可用的东西,比一个“神召”丰富得多。比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见贤思齐”、“见义勇为”、“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省吾身”、“君子慎独”的修身之方,“百善孝为先”、“孝悌忠顺”、“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理政之道,“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致中和”的经世方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舍身取义”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仁义礼智信”的基本价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奋进态度,等等。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并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因为有如此丰厚的精神家园,如此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是一个伟大民族几千年传承着的集体记忆、集体呼唤,远比西方文化中“创世者”的一个“神召”来得强大。激活这些精神基因,有助于去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伦理”,把“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建构成功结合,形成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今天,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要轻看另一个“决定性作用”——具有突出优势、深厚软实力和重要精神支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基因一旦激活,不断生长和放大,就可以形成百病不侵的抗体,百折不挠的动力,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伦理和新精神。
(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作者感言:
我认为思想的力量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信仰的动摇是危险的动摇,信念的迷茫是最大的迷茫,理想的摇摆是根本的摇摆,思想的滑坡是致命的滑坡。在信仰的荒漠上,活不了无根的植物,立不起伟大的民族。世界上许多经济体的发展在连续增长后,往往出现拐点,由盛而衰。中国经济能否迈过这个坎,持续发展?再往下走,每一步都是惊险的一跳。这一阶段,思想难以统一,心理常常失衡,顾此往往失彼,步子容易迈错,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机遇容易丢失。我们必须把高度的责任感、清醒的危机感化为加强学习的紧迫感,把外部的巨大压力转化为内部的高度自觉,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实践,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虚妄的空谈,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提高思想力。
习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正在接受现代市场经济考验和洗礼的中华民族,不会离别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可以使之变成我们内心的源泉动力,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各项改革箭在弦上。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个人利益的觉醒,如何把经济冲动与道德追求、把物质富有与精神高尚结合起来,检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关乎市场经济的成功程度。改革之途,国家、社会、个人,应该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来?近期公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出了答案——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人民论坛记者刘赫采访整理)
相关专题 |
· 《人民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