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特别关注:思想家在想什么?十大思想人物把脉中国思想走向

2014年03月18日11:08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原标题:思想家在想什么(24)

胡鞍钢:中国最大的创新—— “中国之路”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创新、集体创新、加速创新、不断创新的时代。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为什么会迅速崛起?这正是源于中国的创新。那么,人们还会再进一步问道:中国最大的创新是什么呢?这就是开拓了“中国之路”。

  所谓“中国之路”,就是邓小平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不照搬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反对教条主义,也不盲目照搬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模式。尽管当时要求学习西方现代化,借鉴西方的经验与教训,但更要超越西方现代化,独辟蹊径,探索和开拓中国道路。邓小平提出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不同于其他所谓“非西方国家”(如印度)的现代化道路。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创造出了大国迅速崛起的世界奇迹,也走出社会主义国家富强的“人间正道”。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之路”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什么是中国改革的创新?笔者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把创新定义为“创造新的社会价值的(各类)活动”。这个定义有三个要点:一是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已有的价值;二是所创造的价值主要是社会价值,具有正外部性;三是与创新有关的各种活动,以技术创新为例,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本身,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创新资金的融资和投入、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有效保护、技术创新的示范应用和推广等活动。这是一个广义的创新定义,因为中国的改革是世界最大规模人口的创新实践,并没有先例;中国的改革也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创造世界最大社会价值的创新活动,同样没有先例。

  中国创新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特别中央领导集体的创新;二是中国人民的创新,包括工人、农民的创新,企业家、创业者的创新,科学家、工程师的创新,以及无数人才的创新。由此构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宏观创新与微观创新、国家创新与社会创新的有机结合,这就大大超越于仅有企业家创新和科学家创新的西方资本主义,从而显示了社会主义的独特优越性,使得中国不仅成功地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还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

  中国思想创新机制

  中国最重要的创新机制在于思想创新、观念创新。这包括几方面的含义:一是“实事求是”,诚如毛泽东所言,“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按照中国国情办事,避免脱离中国实际情况,超越发展阶段。二是“解放思想”,诚如邓小平所言,“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观念创新要提倡新思想、新主意、新观念和新理念,并广泛地扩散、传播和应用,从而解放人们的思想,发挥人们的潜力,形成人们的创造力。三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过去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已经不适用了,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后来江泽民又将“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胡锦涛同志又将“求真务实”写入党章,因此,“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

  中国改革的过程还是一个“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循环往复过程。因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变为观念创新,又因观念创新而变为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

  这种“解放思想”的基本原理可以用“Ideas增长模型”解释,其中Ideas包括观念、主意、知识、经验、智慧、思想及理论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由于Ideas是一个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特性的投入,我们把它称之为“无形要素投入”或“软投入”,以区别于资本、劳动、资源等“有形要素投入”或“硬投入”。“软投入”与增长成正比,即使在“硬投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软投入”仍然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正如我们在比较改革前后的经济增长率差异及其来源时发现,改革时期(1978年起,截至2010年)比计划经济时期(1952 —1978年)经济增速高出了3-4个百分点,但是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率并没有多大变化,重要的原因是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由负变正,达到3%-4%的水平,而这一转变正是由Ideas所发挥的“边际报酬递增”重要作用所带来的,也深刻反映了“解放思想”的促进作用和长期红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