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省委党校、吉林日报社共同举办了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论研讨会,来自全省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刻解读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部署,给人以启迪。本报11月20日8版刊登了部分与会者发言摘要,本报继续刊登与会者的发言摘要。本版刊登的6篇文章,从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处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几个问题、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强社会建设几个方面,对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了解读,文章思想深刻、可读性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吉林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一)
吉林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二)
吉林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三)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章节中,出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法,还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出现在党的报告中,而报告中的“三个倡导”更是体现了国家层面、制度层面、公民道德层面的价值取向,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很好的指引。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的不断提升,如何将其简约化,如何将其内涵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话题。可以说,十八大报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和培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指导。
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能够体现广大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反映他们的价值诉求,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的性质、本质和发展趋向的集中体现。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等层面的延伸与展开,即形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价值观是根本,具有内在的规定性;核心价值体系则是表现,从属于一定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外在的表象性。确立和规范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的要求进一步凝练和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社会的意义。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既需要教育引导,更需要实践养成。
首先,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即对不同的社会主体,加以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引导教育。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党员干部;在广大从业人员中深入开展共同理想教育,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在青年中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市民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第二,打造一支在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上能发挥强有力作用的党员队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真理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人员,形成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
第三,知行合一、言行如一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小处着眼具体化,又要持之以恒抓践行。要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习惯,变为具体行动。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终生大事,不是靠一两次学习教育就能够完全解决得了的,只有经受住现实中各种名利、得失、进退的复杂考验和艰难抉择,才能始终保持思想理论的先进和道德人品的高尚。因此,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渗透到日常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每一日生活的一言一行。
第四,加强舆论宣传,重点引导新兴媒体、规范互联网文明。改进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继续加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主流网站等宣传阵地建设,有效整合新兴舆论资源,加强舆论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加大互联网监管力度,倡导互联网文明,使互联网真正成为推进社会核心价值建设的新渠道、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