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阐述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字字充满内涵,句句牵动人心,事事表达民声。报告关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及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的阐述引起全国人民的共鸣,让人们看到了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体制改革的完整设计,奏响了“民生改善”的时代最强音。
加强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是当前中国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的一场新的“社会进步运动”,其意义在于它将既承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的作用,又要为政治体制改革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必须通过加快社会体制改革,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党和政府的心声,更是人民的期盼。
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民生问题的改善程度,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展速度。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既是国计,也是民生,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均衡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既要解决“上学难”,又要保证“上好学”。避免“锦上添花”,多多“雪中送炭”。学有所教是中华民族延续两千多年的期盼,也是一个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为自己设定的艰巨目标。让学有所教这个中国先贤孔子提出的美好理想,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成为一个美好现实;二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要有更高质量,这个新提法令人振奋,让人期待。更高质量就业,就是不仅要满足于人们都有事情干、有岗位呆、有报酬拿,更要干得舒心、呆得称心、拿得开心。所以,就业不仅关系劳动者的生计,还关系劳动者的尊严,让所有劳动者都有体面尊严地劳动;三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调节收入分配是目前公众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深化改革的一个方面。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对于收入分配的一个深化,解决由不合理的制度性安排造成的收入差距过大和财富分配不公的问题;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设,这是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这意味着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国将迎接“全覆盖普惠时代”来临。我国是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最为严峻的国家之一。总体上说,距离“老有所养”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随着家庭照料功能弱化,空巢、失能老人增多,养老已成为重要而迫切的民生问题。如何才能让“老有所养”持续取得新进展?十八大报告首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这是党中央针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将显著提高,个人就医费用负担会进一步减轻,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间健康状况差异不断缩小,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
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也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在转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公共服务的理念和提供方式均有了全新内涵。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应当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等;还强调要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这些论述无不切中现实。只有发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才能真正获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