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民:在新的形勢下,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重申黨的群眾路線,是實現黨的目標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本質要求,更是中國現階段發展的要求。群眾路線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黨對群眾路線的認識也是不斷深化的。群眾路線首先是一種價值觀,即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把人民群眾作為創造歷史的主體﹔群眾路線又是一種領導方式和決策方式,原本是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群眾分散的個體的意見轉化為集中統一的意志,再分散到群眾中貫徹下去。在新的形勢下,中央強調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內涵上已經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
當下堅持群眾路線,要找准著力點。一是以作風建設為切入點。因為人民群眾首先看到的是身邊領導者的行為表現,所以,以此為切入點提升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是易於見效的做法。當前大量脫離群眾的現象,主要就表現在學風、文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以及組織生活作風等方面。要清掃“四風”,喚回清風,就需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重視教育的功能,弘揚廉政文化。二是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不斷發展的態勢下,建立民主決策機制,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真正反映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訴求。在實踐中,群眾利益訴求表達,不是為表達而表達,應該蘊含在黨的決策機制之中。通過民主決策,讓群眾把不同意見說出來。比如近些年比較典型的因環境安全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在決策過程中都缺少一個環節,就是群眾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讓群眾參與,這就是民主決策。隻有在決策過程中讓群眾表達自己的意見,才能夠進行溝通,才能夠進行深入的思想工作。說到底,這是一種制度和機制的變化,讓群眾把自己的訴求表達出來,不是口號式地倡導聯系群眾,而是約法式地迫使其聯系群眾。就是你願意也罷、不願意也罷,必須聯系群眾。這就是體制和機制的作用。因此,要重視制度建設,善用制度功能,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把制度建設融入工作流程中。三是建立執政黨、政府、人民群眾協商對話機制,以公正的分配和社會保障機制為基礎,增強公權力與民眾之間的良性互動,增強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互信。群眾路線應該與民主參與互動結合,做群眾工作要貫穿協商民主精神。四是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內容,建設服務型基層黨組織,以服務行為踐行為民務實清廉。從宏觀層面講,轉變政府職能,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從微觀的操作層面講,就是為群眾做實事,著眼群眾的利益訴求,反映群眾疾苦,解決群眾之間的矛盾。黨的基層組織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具有強大組織優勢,要不斷完善基層大調解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