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诉求与双重应对
唐 莉
2013年07月08日15:09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历史虚无主义是活跃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以历史唯心主义的历史选择论为逻辑起点,通过否定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质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迎合了西方和平演变和分化中国的战略企图,成为在社会意识领域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一支重要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积极开拓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空间和实践空间,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具有阶段性的特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出现“全盘西化论”,并和中国本位思潮形成了鲜明的对峙。60年代至70年代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在本质上属于历史虚无主义,以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为特征,表现出文化虚无主义的样态。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逐渐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必然带来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意识领域的相应变化。并且,经济结构变化的方向决定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和社会意识领域变化的方向。同时,西方一些思想观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对中国的影响迅速升温。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对于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西方思想观念对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的影响大大弱化。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重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的重新泛起,主要表现为民族虚无主义的样态,其主要症候为:全盘否定中华历史与中华文明;由开始反思“文革”的诅咒升温为对新中国的谩骂,进而否定新中国前30年历史;声称中华民族的文化“孕育不了新的文化”,是只能走向“自杀”的“黄土文化”;有人提出“五四运动是破坏运动”,断言中国“现在的主要问题是革命的后遗症”,主张“欧洲中心论”,要求“全盘西化”,等等。

20世纪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首先在欧美滥觞。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历史虚无主义达到白热化程度,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意识形态因素。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共产主义渺茫论甚嚣尘上。9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关注的问题从历史领域向政治领域扩展。这一时期,历史虚无主义集中表现为竭力妖魔化毛泽东,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21世纪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再次滥觞,并以学术的隐蔽样态表现出来。以“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做翻案文章,是这一阶段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2006年初,《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刊出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的题为《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旧文。该文认为:洋人进城,小事一桩。卖国本属平常事。……义和团敌视摧毁现代文明,八国联军才进军,中日两国教科书是一回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张海鹏研究员撰文对袁伟时的观点进行了评析。“冰点事件”引发了一场围绕历史教科书的沸沸扬扬的论争。

党的十七大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之间逻辑关系问题存在争论和观点分歧,一些人割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逻辑关联,折射出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下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把虚无的对象转向当下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把改革开放的历史与前30年的历史割裂对立起来。有人污蔑1978年以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只是一部荒唐史”,有人质疑改革开放只是少数人获益,通过片面强调和放大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来否定改革开放的历史。

(责编:朱书缘、赵晶)

相关专题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