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綜合國力的逐步增強,中央黨校校園建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黨的“十四大”以來的二十年間,在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中央和國家機關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中央黨校加大了校園基本建設的力度,對全校教學辦公設施、生活服務設施進行了全方位改、擴建,使黨校辦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校園面貌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按照2000年中共中央《關於面向二十一世紀加強和改進黨校工作的決定》的定位和建設一流學府的新要求,根據新時期黨校事業發展的需要,中央黨校在校園基本建設中重點抓了兩個環節:一是合理調整校園規劃,實施資源整合﹔二是強化建筑設計施工的科學管理,以優質、高效、廉潔、安全、文明為目標,加速完成各項基本建設任務。
校園規劃是黨校事業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學科發展規劃、干部培訓規劃的基礎。校園規劃既是校園建設的先導,也是校園建設的藍圖和依據。校園規劃得好壞,關系到校園整體功能的發揮,關系到校園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學員的學習環境,也關系到中央黨校的整體形象。建設一流的學府,必須扎扎實實地抓好校園規劃。在制定和修改校園建設發展規劃的過程中,突出五個意識:
一、超前意識。校園規劃描繪的是校園未來的面貌,展現的是校園建設最終完成的景象。因此,在進行規劃方案設計時,要站得高、看得遠,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准確預測規劃期內黨校事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做到規劃方向明確、設計思路正確、方案定位准確。校園規劃一方面要正視現狀、立足現狀,以現狀為基礎,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和內外部條件﹔另一方面要著眼於未來的發展,要勇於和善於對現狀進行必要的改造,做到始於現狀但高於現狀。中央黨校的校園建設規劃是按照中央10號文件確定的同期在校學員2000人的規模,根據學科發展規劃、班次設置規劃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設施的要求而制定的,其間經過兩次大的修改調整而最終完善的。
二、環境意識。今天,無論是國家規劃、城市規劃、區域規劃,還是院落規劃,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已成為重要的內容。創造自然、物質、人文三位一體的校園環境,是進行校園建設規劃的共識。中央黨校校園既是學員、教職工學習、工作、生活的場所,也是中央領導同志發表重要講話和召開重要會議的場所,而且中央黨校地處北京“三山兩園一河”之間,南鄰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東鄰圓明園,西鄰京密運河,與香山、玉泉山、萬壽山相望。在校園規劃中,要通過合理的規劃,使中央黨校校園風貌與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協調統一,使中央黨校成為該地區自然、人文景觀的有機組成部分。要堅持黨校教育事業、校園建設、環境保護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既要防止片面強調事業發展和校園建設而損害環境質量,又要防止刻意追求環境質量而妨礙建設和發展。中央黨校在環境改造中充分利用周邊資源,強調“大空間、大綠化、大水面”的規劃理念,利用校園的地形地貌引水擴湖,現已建成水面130畝,儲水量17萬立方米的湖區,西有“薈茗園”,東有“水木園”,而且利用拆除舊樓的建筑垃圾堆山造景,充分利用原有條件和資源,創造出耳目一新的校園環境。在實際建設過程中,也注意保護古樹、文物以及有歷史價值的建筑,該繞必繞,該保必保,例如在對主樓、禮堂、1—8號學員樓等具有黨校特色的建筑加固、改造和翻建中,雖然功能上有了很大的增強,但仍然保留原有建筑風格和外觀。
三、人文意識。在校園規劃中,一方面要滿足各種功能性需要,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校園建設的文化含量。如校園西部景區的正蒙齋、鑒水平雲、罔極閣、敷山亭、敞軒、秋觀樓、聽雨軒、留筠館等仿古建筑,以及亮眼橋、蟠龍橋、五步橋、仰賢橋等亭台樓閣,集傳統皇家園林和江南園林於一體,錯落有致。不僅是賞心悅目的美景,而且期間的匾額、楹聯、抱柱等,都透露出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2000年,為了增加校園文化的內涵,陶冶性情,校領導專門請校內文史部著名學者劉景錄教授為景區內各景點題名。在這方面,中央黨校現在僅僅是打了個基礎,將來還會在適當的位置添置一些與黨校性質、地位、功能相協調的雕塑和園林小品,以豐富黨校的文化內涵。
|